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颍上县志

颍上县志

①十四卷。清翟乃慎修,马履云、徐必达纂。翟乃慎,字敕庵,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人,拔贡生,清顺治十二年来任颍上知县。马履云,邑人,官乾州知州。徐必达,官候选知县。颍上旧志,修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迄此志已四十余年。翟乃慎来任县令,以宪府檄修邑志,急进父老耆旧,延马履云、徐必达等董其事,于顺治十二年九月付梓刊行。此志卷一并无一图,乃不称舆地,而称舆图,其名不相符。此志纲目归属,杂乱无序,体例极不严整,其内容亦称简陋,但纂者辑存一隅地方掌故,于世有功。有清顺治十二年(1655)刻本、抄本,1960年合肥古籍书店油印本。②十三卷,首一卷。清刘耀春修,彭寿山、李同等纂。刘耀春,山东安邱人,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清道光初年来任颍上县知县。彭寿山,江苏泰州人,举人,颍上县教谕。颍上旧志,乾隆十八年(1753)许晋修之,至道光初已七十余年。知县刘耀春,奉大府檄,延彭寿山等纂修邑志。未几,彭寿山复以辑纂仕宦、科目、节孝三门,刚脱稿,而刘耀春移令阜阳,因其志稿犹待更定,乃携稿去,凡数易而志成。此志卷首列序、凡例、职名、目录、舆图;卷一为舆地;卷二为水利;卷三为建置;卷四为食货;卷五为风俗;卷六为学校;卷七为武备;卷八为秩官;卷九为选举;卷十为宦业;卷十一为人物;卷十二为列女;卷十三为杂记。据此志凡例云:“分地理建置为二目,依康对山《武功县志》例,水利为一目,依道光《江南通志》例,风俗为一目。”虽所宗悉为名著,而实际则极为疏略,如食货志,但有田赋而无户口、徭役,武备志仅有三页,而无兵事,学校志但有学额、祭田、书籍、学田,而无学宫、书院、义学等,皆荦荦大端,竟未言及。有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③十二卷,首一卷。清都宠锡等修,李道章、郑以庄纂。都宠锡,字绥方,山东安邱人,同治初来任颍上知县。李道章,字暗如,恩贡生,颍上县训导。郑以庄,字月航,邑人,拔贡生。书成于同治九年,至光绪四年,县令缪钟汴为之增补。据同治九年都宠锡序云:“旧志毁于兵燹,掌故无存,欲修辑之,未果。会大府修省志,檄郡县各辑志乘,乃谋于邑之师儒,博采轶闻,取旧志而增益之,援古证今,成一邑之典籍”。据光绪三年,缪钟汴序云:“自咸丰年间,兵燹叠遭,旧志不可复得。惟前令都君任内,本道光六年旧志,附入近年兵事,重加修葺,缮付手民,旋因经费不敷,未及竣事而去,余恐日久散失,为补其残缺订其讹舛,而是书乃成。”此志的刊行,实乃缪钟汴之功。此志因循道光刘耀春志,补旧志之缺,订旧志之讹舛,其体例较前志为完备。有清同治九年(1870)刻,光绪四年(1878)补刻本。

猜你喜欢

  • 两垣奏议

    一卷。明中立撰。中立,字与权,号确斋,聊城(属今山东聊城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给事中之职,遇事敢直言,先后抗疏为高攀龙,顾宪成讼冤而被贬为陕西按察司知事,引疾家居而卒。著有《周易札记》。《两垣奏议》收

  • 西泠闺咏

    十六卷。清陈文述(1771-1843)撰。陈文述字怡道,号退庵,别号颐道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三年(1798)中乡试副榜,嘉庆五年(1800)中举。入京为正黄旗官学教官。历官上海、崇明、常熟

  • 周易函书约存

    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清胡煦(1655-1736)撰。胡煦字晓沧,号紫弦,河南光山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曾任《周易折中》分纂,又与修《卜筮精蕴》、《卜筮汇义》。此书

  • 易或

    十卷。清朝徐在汉撰。徐在汉初名之裔,字天章,晚年才改名为在汉,字寒泉,歙县人。开始曾与赵振芳一起著《易原》,后来又自己作《易或》,他说“或者,疑不自信之意也”。书中不载经文,只按节次独自释义。也兼采诸

  • 诗学汇选

    二卷。明胡文焕(生卒年不详)编。胡文焕著有《文会堂琴谱》。本书就坊本《诗学大成》采录重新编次而成。全书分三十九门。所采录的诗自汉魏六朝至明代。但好坏并存。

  • 续泉汇

    十四卷。补遗 二卷。清鲍康、李佐贤合编。李佐贤,详见《古泉汇》条。鲍康,字子年,安徽歙县人。官四川夔州知府。本书乃为续李氏《古泉汇》而作。前有鲍康二序,末有李佐贤跋。各集前为目录,次为凡例,及历代著录

  • 诗经广诂

    三十卷。清徐璈撰。璈字樗亭,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详。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官浙江临海知县。该书卷首有洪颐煊序,称其收集散亡,凡古言古字,片语单词,无不穷源探委,以期有裨于“兴观群怨”之旨,厥功甚

  • 四书反身录

    六卷。续补一卷。清李容撰。李容字中孚,厔(今陕西周至县)人,别号二曲。生卒年不详。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以年老而罢。有《二曲集》、《反身录》。李容宗于王阳明之学,为文亦力阐王氏良知之论,如

  • 四书释地

    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

  • 函史

    上编八十一卷,下编二十一卷。明邓元锡撰。邓元锡事迹详见《三礼绎》条。是书仿郑樵《通志》体例,七编是纪传部分,下编为二十略。《通志》纪传多因旧史,无甚新意,而二十略虽属新创,但不免有夸大之词。是书同《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