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麈史

麈史

三卷。北宋王得臣(1036-1116)撰。王得臣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初受学于郑獬,又受学于胡瑗。嘉祐四年(1059)进士及第。历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开封府判官、知唐州、军器少监、司农少卿等。得臣学问博洽,摭拾朝廷掌故、耆旧遗文等,详加考据,编辑成书,以“取出夫实录,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虽小道必有可观”(《麈史》序)之意,取书名为《麈史》。书前有政和乙未(1115)自序,称“时年八十”,“追为之序”。书中曾称“予在大农,忽得目疾,乞宫观,已而挂冠,年六十二。”以政和乙未逆推至六十二岁时,为绍圣四年(1097)。此书当作于绍圣四年以后。是书分类记事,共分睿谟、国政、朝制、官制、国用、任人、礼仪、音乐、台议、忠谠、惠政、利疚、贤德、志气、度量、知人、不遇、治家、场屋、神授、体分、学术、经义、诗话、论文、碑碣、书画、辨误、明义、姓氏、古器、风俗、奇异、盛事、戒杀、鉴戒、真伪、谗谤、占验、语谶、博弈、谐谑、杂志、乖谬等四十四门,记述二百八十四事。其中自朝廷至州里,凡掌故、遗闻,有可训、可法、可鉴、可戒者,无所不载,参稽经典,辨别异同。其中,于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尤为精核,足资参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四库全书总目》)。如论唐刘存误以“交交黄鸟止于棘”为七言,不知为挚虞文章流别论之说;论王羲之《兰亭集》,不知“天朗气清”本张衡《南都赋》、“丝竹管弦”本汉书张禹传等。书中偶有未见完本或舛误之处,如论潘岳《闲居赋》,谓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李善,以周文、房陵为未详,因引王嘉《拾遗记》、《述异记》补之。不知善注于此二条引《广志》注周文弱枝,引《荆州记》注房陵、朱仲,疏解分明,颇为可取。但王得臣所见为不全之本,其所补注亦不知《拾遗记》所云北极下之岐峰断非岐山。论王羲之书不讲偏旁、引韩愈《石鼓歌》为证,不知小篆、隶书各为一体,其偏旁或同或不同,不能以彼律此。书中虽小有舛误,然不影响大局。大体说来,该书不失为一部考据精核之作,足资治史、研经、探讨社会风俗文化者参考。今传本不一,主要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湖北先正遗书》、《宋人小说》、《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说郛》等丛书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俞宗宪点校本,为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

猜你喜欢

  • 大学全文

    一卷。明崔铣(1478-1541)撰。铣字子钟,号后渠,河南安阳人。明经学家,其学以程、朱为宗。著有《读易余言》、《中庸凡》、《程志》、《皇明理学名臣言行录》、《崔后渠集》等。是书先全文后通释。文遵古

  • 蠡勺编

    四十卷。清凌扬藻(1760-1845)撰。凌扬藻字誉钊,号药洲,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乾隆时诸生,一生长于考证,为巡抚朱珪所赏识。著有《岭海诗钞》、《海雅堂诗文集》、《四书纪疑录》、《柱楣蕝记》、

  • 易赘

    二卷。清王艮撰。王艮字无闷,号不庵,安徽歙县人。该书每条都泛论易理,不标经文。凡是与他人问答书中有论及易的,也都节录收入进来。自序说,“汉儒乱其数,宋儒凿其理,其有合于易而不失厥旨者,要非全易矣”。但

  • 新宁州志

    六卷首一卷,清戴焕南修,张灿奎纂。戴焕南,字杞山,湖南宁乡县人。光绪三年(1877)任新宁州知州。张灿奎,字星弧,广西龙州县人,同治四年(1865)举人,光绪二年(1876)任新宁州学正。旧志创修于道

  • 伤寒五法

    五卷。明陈志明(生卒年不详)撰。陈志明,字养晦,黄州(今湖北省长江以北一带)人。一说此书为陈长卿撰,陈长卿身世不详。据考,此书可能系陈志明得自陈长卿,为谁所作不详,又经陈志明增补而成今本流行。所谓五法

  • 东都事略

    一百三十卷。宋王偁撰。王偁字季平,眉州人(今四川省眉县),其父王赏绍兴中曾为实录修撰。王偁承袭家学渊源,旁搜九朝事迹,采辑成编。洪迈修四朝国史时,曾奏请进王偁之书。王偁以承议郎知龙州,特授直秘阁。《东

  • 黄公说字

    无卷数。清顾景星(1621-1687)撰。景星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明贡生,康熙己未(1679年)荐举博学鸿词,以病辞。记诵淹博,以诗文著称,著作尚有《白茆堂集》、《读书集论》等。顾

  • 读书堂集

    四十六卷。清赵士麟(1629-1699)撰。赵士麟,字麟伯,号玉峰,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由平远推官补容城知县,累擢浙江巡抚,有政声,官至吏部侍郎,生平致力于宋朝理学濂洛关闽

  • 校松江本急就篇

    一卷。近代王国维(1877-1927)撰。国维字静安,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师事罗振玉,曾任清华研究院教授。著述甚丰。有《殷墟书契考》、《流沙坠简考释》等六十二种;另外有关古代韵书、

  • 陶陶集

    一卷。清吴庆焘撰。吴庆焘生平详见《珠仙馆诗存》(辞目)。书中未著撰者名氏,但署为“襄阳金粟庵头陀炯然孤清”。从本书自序看,此集系辛亥革命以后所作。作者对辛亥革命颇为不满,抱着遁世的态度流徙于江汉,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