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麈史

麈史

三卷。北宋王得臣(1036-1116)撰。王得臣字彦辅,自号凤台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初受学于郑獬,又受学于胡瑗。嘉祐四年(1059)进士及第。历提举开封府界常平等事、开封府判官、知唐州、军器少监、司农少卿等。得臣学问博洽,摭拾朝廷掌故、耆旧遗文等,详加考据,编辑成书,以“取出夫实录,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虽小道必有可观”(《麈史》序)之意,取书名为《麈史》。书前有政和乙未(1115)自序,称“时年八十”,“追为之序”。书中曾称“予在大农,忽得目疾,乞宫观,已而挂冠,年六十二。”以政和乙未逆推至六十二岁时,为绍圣四年(1097)。此书当作于绍圣四年以后。是书分类记事,共分睿谟、国政、朝制、官制、国用、任人、礼仪、音乐、台议、忠谠、惠政、利疚、贤德、志气、度量、知人、不遇、治家、场屋、神授、体分、学术、经义、诗话、论文、碑碣、书画、辨误、明义、姓氏、古器、风俗、奇异、盛事、戒杀、鉴戒、真伪、谗谤、占验、语谶、博弈、谐谑、杂志、乖谬等四十四门,记述二百八十四事。其中自朝廷至州里,凡掌故、遗闻,有可训、可法、可鉴、可戒者,无所不载,参稽经典,辨别异同。其中,于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尤为精核,足资参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四库全书总目》)。如论唐刘存误以“交交黄鸟止于棘”为七言,不知为挚虞文章流别论之说;论王羲之《兰亭集》,不知“天朗气清”本张衡《南都赋》、“丝竹管弦”本汉书张禹传等。书中偶有未见完本或舛误之处,如论潘岳《闲居赋》,谓周文弱枝之枣、房陵朱仲之李,李善,以周文、房陵为未详,因引王嘉《拾遗记》、《述异记》补之。不知善注于此二条引《广志》注周文弱枝,引《荆州记》注房陵、朱仲,疏解分明,颇为可取。但王得臣所见为不全之本,其所补注亦不知《拾遗记》所云北极下之岐峰断非岐山。论王羲之书不讲偏旁、引韩愈《石鼓歌》为证,不知小篆、隶书各为一体,其偏旁或同或不同,不能以彼律此。书中虽小有舛误,然不影响大局。大体说来,该书不失为一部考据精核之作,足资治史、研经、探讨社会风俗文化者参考。今传本不一,主要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湖北先正遗书》、《宋人小说》、《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说郛》等丛书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俞宗宪点校本,为目前最好最为通行版本。

猜你喜欢

  • 环溪诗话

    一卷。作者不详。此书旧本题吴沆著。本书实际并不是吴沆所自撰,是后人辑其论诗而成编。此书与一般以杂记文坛上的旧闻轶事为主的诗话著作不同,本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吴沆有关诗歌创作的心得和认识。还收录了吴沆本人

  • 唐石经考异补

    一卷(涵芬楼影印本)。孙毓修编次。毓修字星如,江苏无锡人。书不分卷,后有戊午二月孙氏跋。此书本是袁廷梼手写的钱大昕《唐石经考异》稿中,臧庸堂、顾千里、瞿中溶、袁廷梼诸家批校的签记。涵芬楼影印钱稿时,孙

  • 山水松石格

    一卷。旧本题为梁元帝撰,有人认为此题有误。据《南史》载,梁元帝画有《宣尼像》;《金楼子》载有《职贡图》;《历代名画记》载有《蕃客入朝图》、《游春苑图》、《鹿图》、《师利图》、《鹣鹤陂泽图》、《芙蓉湖醮

  • 皇甫持正文集

    六卷。唐皇甫湜(约777-830)撰。皇甫湜,字持正,睦州新安(浙江淳安)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及第,官至工部郎中。性急好酒,恃才傲物,多次触犯同僚,遂自求分司东都,被东都留守裴度召为判官。

  • 怀忠录

    无卷数。明郑应旂撰。应旂,莆田(今属福建)人。生卒仕履均不详。该书前七卷主要记载应旂所作关于建文靖难诸人的诗词文赋。后为《革朝遗忠列传》,不分卷,共40篇,人各为传,传后附引诸家记载诗文,体例大致与名

  • 唐诗谈丛

    一卷。旧本题明胡震亨(约1612前后在世)撰。胡震亨字孝辕,号遁叟,赤城山人。海盐(今属浙江)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此书载于曹溶《学海类编》中,实即《唐音癸签》之文。癸签分体、发微、评汇、

  • 明辨类函

    一名《詹氏小辨》,六十四卷。明詹景凤(详见《画苑补益》条)撰。《明史·艺文志》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均题为《詹氏小辨》。而世所传崇祯五年(1632年)刊本,实为《明辨类函》,盖以后又改名者。此书六十四

  • 新刊增补古今名家韵学渊海大成

    见《韵学渊海》。

  • 诗经补疏

    五卷。清焦循(详见《诗陆氏疏疏》)撰。此书卷首有焦循自序,序中说:“余幼习毛诗,尝为《地理释》、《草木鸟兽虫鱼释》、《毛郑异同释》三书,共二十五卷。嘉庆甲戌暮春,删录合为一书,戊寅又加增损为五卷,次诸

  • 盼云轩鉴定真迹

    六卷。清李若昌辑。李若昌字小泉。此石刻于同治、光绪间。第一卷收陆机《平复帖》、怀素《苦笋帖》、唐僧《法藏》、赵孟頫《师说》。第二卷收吴仲圭、董其昌、祝枝山、吴应卯、沈周、张瑞图、傅山、黄道周、唐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