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ià

夏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国号为姓氏,源于妫姓。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姓。二是以祖辈名为姓氏,源于妫姓。陈宣公的儿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祖父之字为姓,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姓。三是出自改姓,为夏侯氏所改。

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地区生息繁衍,并逐渐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后大举南迁,分布中心移向江南。唐宋后,夏姓主要聚居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地,尤以浙江分布最多。

夏姓历史人物有夏竦,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他聪敏好学,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所不通。文章典雅藻丽,治军赏罚分明。对疾病死丧者,关怀备至。著文集百卷。夏圭,南宋杰出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善用秃笔,苍劲豪放中见浑融滋润。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夏昶,明代著名画家,不仅善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竹石,气韵生动,当时推为第一。夏衍,中国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长期致力于民族文化事业、统一战线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对中国戏剧、电影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五十四位。


【源】 ①系自姒姓。禹治水有功,是为夏后氏,周封其后裔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7,9,12,17,60)。②系自妫姓。春秋时陈宣公之庶子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7,9,12,17,60)。③西夏人姓(240)。④明时赐元人齐噜台姓夏名贵(24)。⑤清满洲人姓。世居子街(23)。今满族姓(344)。⑥清嘉庆十三年,岭夷12地夷人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龙竹山头目姓夏(72)。⑦台湾土著赛夏族哈也湾氏后改为夏氏(65,385)。⑧土家(389)、蒙古、回(344)、佤(160)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会稽(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夏姓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39%。【人】 夏区夫,春秋时陈大夫(7,17)。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安徽之泾县,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回、彝、藏、水、壮、苗、土家、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夏氏,亦曰夏后氏,姒姓,颛帝之后也。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使鲧治之,九载不成功,殛鲧于羽山,用其子禹为司空。治水有大功,舜以天下授之,是为夏后氏。今陕州夏县,禹之所都也。”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注引 《唐书·宰相世系表》 云: “出自姒姓。夏禹裔孙东楼公封为杞侯,至简公为楚所灭。弟佗奔鲁,鲁悼公以其夏禹之后,给以采地,为侯,因以为氏。后去鲁之沛。分沛之谯,遂为郡人。” 又,《姓氏考略》 注引《姓谱》 云: “夏后氏后,周封夏后于杞,其不得封者,以夏为氏。” ②郑樵又注: “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夏舒以王父 (字) 为氏,是为陈 (之) 夏氏。”此当以王父字为氏,系出妫姓。(按: 陈宣公之子少西,《中国姓氏大全》 引作 “陈宣公庶子子西”;《姓氏考略》、《姓氏词典》 并引作 “陈宣公庶子孑西”; 夏舒,《姓氏考略》、《中国姓氏大全》 并作“徵舒”;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姓氏辞词》则并作“征舒”。③为蒙古族姓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 载:“明赐元人齐噜台姓名曰夏贵。” ④或为夏侯氏所改。《姓氏词典》 据《安化夏氏谱·叙》 注云: “系夏侯氏所改。湖南安化夏氏,其先出于夏侯。” 《中国姓氏大全》亦载: “(夏)为夏侯氏所改。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⑤回族之夏姓,则源于“摄思廉夏”。元皇庆间(1312——1313年) 开才龙人不鲁罕丁到晋江清净寺主持寺务几达60年之久,享有124岁高龄,主持寺务时人们称他“摄思廉夏”,“摄思廉” 即 “伊斯兰”之别译; 夏,汉意为长老、掌教之意。后不鲁罕丁即以夏为姓。其子夏敕,后裔有夏彦高、夏东升、夏日禹等。

汉代有夏宽,武帝时阳城内史; 南朝宋有夏赤松,会稽人,善弈; 宋代有夏圭。

猜你喜欢

  • 胥餘

    读音:Xūyú【综】 《庄子·大宗师》有胥馀纪他(21,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庄子》 有胥馀纪他。” (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 《庄子·大宗师

  • 樂尹

    读音:Yuèyǐn【源】 楚昭王以钟建为乐尹,后因氏(6,12,15,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本为职官名,郑樵称: “楚昭王以鐘(钟)建为乐尹。”后以官为氏。

  • 介顛

    读音:Jièdiān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读音:Zhěn【源】 ①相传轩辕氏(即黄帝)造车。车后横木为轸,因赐姓轸氏,见《姓苑》(7,9,60)。②春秋时皋陶之裔封于轸(故城在今湖北应城西),其后以国为氏(6,7,12,15,17)。【望】

  • 史華

    读音:Shǐhuá【综】 昔夏后筮乘龙而登于天,而枚占史华陶,陶曰:吉。见《博物志》,史华氏即陶之后(26,60)。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全》俱载并注此音; 《姓氏考略

  • 读音:Jiǎn【源】 见《姓苑》(9,11,12)、《直音》(15)。马韩国(古国,在今朝鲜境)渠帅官名有俭侧,见《后汉书·东夷》。后人或以官为氏(62)。 【望】 白水(17,418)。 【布】 安

  • 羌丘

    读音:qiāng qiū【源】 见《姓苑》(7,9,12,17,21)。【变】 一作〔羌邱〕(12,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收载,未详其源。(按:疑此本地名,以地为氏。

  • 尼麻車

    读音:Nímáchē【综】 明时女真人姓。源自金女真人尼质阿氏,至元时改称乃马真氏,至明时称尼麻车氏,至清又改称尼玛察氏(100)。明代女真族姓氏。朝鲜 《李朝实录》有载。(按: 此即 《清通志·

  • 不苐

    读音:Fōudì/Puti【源】 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时有不苐氏,见《潜夫论》(12,80)。【变】 亦作〔不弟(22,63),或〔不第〕(7,21,60)。

  • 那牙兀

    读音:Nāyáwù【综】 元时人姓。朵歹,那牙兀氏,元太祖即位,管护卫散班,见《新元史》(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