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ǎn

【音】 亦音鸳(Yuān)(11,17,80)。【源】 ①相传伏羲帝之师有宛华,黄帝时有宛朐,此宛姓之始,见《姓氏寻源》(60,62)。然,一说宛邑为地名,在今山东荷泽西(87)。 ②春秋时魏大夫食采于宛,后因邑为氏(17)。③宛,古国名,与苑同(21),当以国为氏。一说即宛丘为古时陈国之都,在今河南淮阳东南(87)。④春秋时齐、晋、郑等国均有此姓(7,17,60)。⑤春秋时楚之宛姓,系郤氏之别(60)。⑥回(178)、满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下邳、南阳(17,21,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宛春,春秋时楚大夫(1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建平,山西之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徽县,湖北之老河口,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回族、傣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姓氏考略》据《姓氏寻源》注其源: ①“伏羲师有宛华,黄帝时有宛朐,此宛姓之始。” ② “楚之宛,郤氏之别也。” ③ “春秋时,齐、楚、晋、郑皆有宛氏。”

春秋时楚有宛春,大夫; 明代有宛嘉祥,嘉靖举人,官知县。

猜你喜欢

  • 读音:Chuàng【综】 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上海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云南之陇川、山西之运城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有载;《中国姓氏大全》亦收,未详其

  • 元咺

    读音:yuán xuǎn【源】 春秋时卫有元咺氏,见《路史》(60)。当系卫大夫元咺之后。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 《姓氏考略》亦收,其据《路史》注云: “ (春秋)卫有元

  • 揣果爾

    读音:Chuǎiɡuǒ’ěr【源】 清时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下流赫哲族人姓(429)。

  • 读音:kù古守库大夫之后,以官为氏。(见《风俗通》)汉文时有仓氏、库氏,为吏之久,故子孙以为氏。后汉窦融有辅义侯库钧。又《河南官氏志》:库傉官氏改为库氏。望出河南、鲁国。(见《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

  • 读音:Ruì芮姓来源于商王朝时期芮荔国(今陕西大荔朝邑城一带),其后人以国名为氏。今全国各地都有芮姓人家。芮姓历史人物有芮良夫,周厉王时人,为士卿,厉王昏庸无道,宠信奸臣,芮良夫作《桑柔》诗以

  • 普六茹

    读音:pǔ liù rú【源】 代北三字姓,即普陋茹氏(17,60,70)。西魏恭帝赐姓弘农人杨忠为普六茹氏,见《周书》。周文帝赐弘农人杨尚希为普六茹氏,见《北史》(6,9,11,12,60)。【变】

  • 朵魯班

    读音:Duǒlǔbān【综】 元时蒙古人姓。孛罗,蒙古朵鲁班氏,元世祖时博尔赤及怯薛长。至元中历任御史中丞,大司农,御史大夫。宋亡后,兼任中书省丞相,后出使伊利汗国,遂留居其国(397)。

  • 鶻奚

    读音:Gǔxī【综】 代北复姓(12,27,44,60)。一即纥奚氏,后改为嵇氏(70)。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大全》俱收并注此音。《姓氏考略》据 《魏书》注云:

  • 读音:È【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围场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围场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古有噩国,亦作“咢”,后世或写作鄂。商纣三

  • 那侯

    读音:Nāhóu《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