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
【源】 见《姓苑》(15,21,63)。【布】 安徽淮南有此姓(362)。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雁北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未详其源。
【源】 见《姓苑》(15,21,63)。【布】 安徽淮南有此姓(362)。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雁北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未详其源。
读音:Xī/Shi,Syi【综】 源出不详。台湾云林有此姓(68,262)。
读音:Tài/Tay【综】 源出不详。台湾云林、台北、台东等地均有此姓(68,261)。
读音:Tūbā【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秃八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图色〕(24)。元代“色目人”姓。为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通志·氏族
读音:dǐ【源】 见《姓苑》(21,62)。汉时鲁侯奚涓无子,封母底为侯,见《汉书·功臣表》(7,60)。此为底姓之始。【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底老,唐时宁州罗川山下人(60)。底蕴,明
读音:Bào暴姓为以国为姓。东周时,有王族大夫辛被封在暴邑(今河南郑州北),其国民以国为姓。古代时候暴氏望族多出自河东郡。暴姓历史人物有暴胜之,西汉御史大夫。抵制盗贼有方,威震州郡,荐人从不疑
读音:sān chuān【源】 三川,地名,因以为氏,见《杨震碑阴》(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以三川地为姓。此姓见《杨震碑阴》。”(按:西周以泾、渭、洛为
读音:wòliè金代女真族姓氏。乃女真之白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其注云:“景祖时沃哷部伯赫布尔,后复有他志。遂结乌春·乌木罕举兵,世祖使肃宗与战,获博诺,献之
读音:Xīěr纳西族姓氏。今云南之宁蒗、永宁有分布。“尔”,汉意为骨头,其引申义相当于汉族的氏族或家族。后或改为单姓“石”。见《中国人的姓名·纳西族》。
读音:Tīng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忻州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亦收,其据《姓谱》注云: “以州名为姓氏。汀州,即今福建长汀。”
读音:Āěrl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23,63,180)。阿尔拉原为元时部名,即阿尔剌,以部为氏,至清改译为阿尔拉(23)。【变】 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阿喇喇氏(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