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ǔ

柳姓主要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展姓。春秋时鲁国展禽,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阳城东),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氏,称为柳姓。

柳姓最早繁衍于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鲁国为楚所灭后,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灭六国后,又有入居山西境者,后渐在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形成名门望族。唐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等地,唐高宗时,柳姓入闽。宋元明清时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明代柳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清代柳姓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徙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柳姓尤以山东、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为多。

柳姓历史人物有柳恽,南朝梁诗人。少好学,长于文辞,棋艺精湛又善弹琴。其诗清新秀逸,善为游子思妇之辞,尤工写景。柳冕,唐文学家。博学富文辞,是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柳宗元,唐文学家、哲学家。因曾任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工诗,尤擅散文,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柳公权,唐代书法家,擅楷书。初学王羲之,受颜真卿影响较大。书风遒劲刚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柳开,北宋文学家。他反对宋初浮靡文风,提倡古文,主张作文阐明儒道以教民,为北宋古文运动先驱。柳永,北宋词人。因其长期生活于市民阶层,受歌妓、乐工影响很大,创作了大量的慢词,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在宋词方面有着重要贡献。柳亚子,现代著名民主人士,同盟会会员,抗日战争期间与何香凝、宋庆龄积极开展抗日民主活动,影响很大。

柳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六十位。


【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鲁孝公之裔展禽食采于柳(故城或在今河南濮阳东40里),号柳下惠,后以邑为氏(6,9,12,15,17)。②其先楚怀王之孙心,号义帝,都柳,子孙因以为氏(10,63)。③苗(115,205)、水(125)、彝(130)、蒙古(255)、满(344)、土家(387)、东乡、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河东(17,21,60,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山东、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柳姓约占全国汉族柳姓人口62%。【人】 柳庄,春秋时卫太史(7,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山东之平邑,湖北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鲜族、满族、苗族、回族、土家族、布依族等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注云: “柳氏,鲁孝公之后。孝公生子展; 展孙无骇生展禽,字季,为鲁士师,谥曰 ‘惠’,食采於柳下,故谓之 ‘柳下惠’。子孙以邑为氏。楚灭鲁,仕楚; 秦并天下,柳氏迁於河东。” (按: 《广韵》 称: “……鲁为楚灭,柳氏入楚; 楚为秦灭,乃迁晋之解县,秦置河东郡,故为河东解县人”)。当系出姬姓。

春秋时卫有柳庄,献公臣; 唐代有柳公权,华原人,书法家; 又有柳宗元,散文家; 宋代有柳永,崇安人,词人; 元代有柳贯。

猜你喜欢

  • 烏喇那拉

    读音:Wūlǎnàlā【综】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为乌喇那拉氏(72)。又,清太宗继妃为乌拉纳喇氏,亦作〔乌喇纳喇〕(72),〔乌拉纳喇〕似即乌喇那拉之异译。

  • 读音:Xiè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亦收,未详其源。

  • 读音:Cā【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他。

  • 董閼

    读音:Dǒngyù【综】 战国时赵襄子臣有董阏安于(17,21,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引 《姓觿》亦收。其注云: “春秋时晋有赵襄子家臣

  • 康薩顙

    读音:Kāngsàsǎng【源】 藏族姓。青海果洛地区四大房名之一(249)。

  • 札只剌

    读音:Zházhīlá【源】 札只剌,又译札赤剌、插只来。蒙古部之一支。以部为氏。【人】 札木合,札只剌氏,幼与元太祖为好友,助太祖创业,后变心,会诸部攻太祖,战败,亡附克烈、乃蛮,终为太祖擒杀,见《

  • 门尹

    读音:mén yǐn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见《庄子》)门尹,宋门尹般之后。(见《万姓统谱》)

  • 读音:Jìng【源】 竞,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因氏(7)。【布】 湖北武汉、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91)。《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据《元和姓纂》云: “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楚国大夫以所食邑为竞

  • 没盧

    读音:Méilú历史上吐蕃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考略》据《唐书》注云: “吐蕃尚婢婢,姓没卢氏。”或音mòlú ,姑兼收。

  • 何毋

    读音:Héwú【源】 战国时齐宣王田辟疆封其弟于毋乡,其后有胡毋氏、胡非氏、何毋氏、威氏、慈毋氏、慈氏(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