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Chí

池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古有世居于护城河畔者,便以池为姓。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嬴姓。战国时,公子池在秦朝为大司马,其后人以祖上名字为姓。

池姓主要起源于秦汉之际河南陈留,望族出于西平郡(甘肃西宁)。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逐渐散居于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在今山西也有池姓分布。当今池氏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姓氏。在中国的福建、广东、山西、河南、湖南、云南等地,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池姓家族居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姓族人分布,但以汉族人口居多。

池姓历史人物有池梦鲤,宋咸淳十年中状元,恰逢其家乡建桥,遂名为“状元桥”,后其宅前曾建“状元及第坊”,记录当时中状元之盛况。宋末张世杰曾为他写像赞:“名甲金榜,宴赐琼林,京兆行驺,仪曹致勤,诗轶六朝,功拟五臣,忠良并誉,千古斯文。”池裕德,明嘉靖年间进士。勤政廉洁,爱民如子,在位期间颇有政绩,有《空臆集》《怀绰集》传世。

池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八十一位。


【源】 ①池,古侯国,以国为氏,见《姓考》(17)。②以居处为氏,如城、郭、园、池是也,见《风俗通》(1,6,7,12)。③满、蒙古(344)、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西河(418),西平(17,60)。【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人】 池子华,秦时丞相(21,60)。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黄骅,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苗、畲、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风俗通》 云: “氏于事者。城、郭、园、池是也。”郑樵划归 “以地为氏”; “以所居为氏也。望出西平,今为福平大姓。” ② 《姓氏词典》据《新纂氏族笺释》注云: “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赢姓,系春秋时秦司马公子池之后代。”

秦代有池子华,为丞相; 汉代有池瑗,中牟令;宋代有池鄂,治平进士; 又有池梦鲤,咸淳状元; 明代有池浴德,同安人,太常寺少卿; 又有池龙,正德进士;清代有池生春,楚雄人,国子监司业。

猜你喜欢

  • 读音:Jiāo【源】①古有胶侯国,在沛之公丘(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14里),其后以国为氏,见《郡国志》(17,62)。②商末贤人胶鬲之后(9,11,12,15,17)。 【望】朝歌(17,60,418

  • 蔣拉

    读音:Jiǎnglā【综】彝族姓。俄你、阿尔、马海、阿伙等家支均有蒋拉姓。属俄你家支的,居云南宁蒗。属阿尔家支的,又称〔甘洛蒋拉〕,居四川甘洛(375)。

  • 读音:Nán【综】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山西汾阳有此姓(278)。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长治、平遥及吕梁地区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 兀剌歹

    读音:Wùlādǎi/Ula’dai【综】 蒙古族姓。内蒙古巴林右旗沙巴尔台、洪格尔苏木均有此姓(384)。

  • 青史

    读音:qīng shǐ【源】 ①春秋时晋太史董狐之子受封于青史之田,因氏(7,12,60)。 ②春秋时廖国(故城在今河南唐县南)国君叔安之后有青史氏,见《姓考》(17,62)。【人】 青史子,汉时著书

  • 霍域

    读音:Huòyù【源】 金时女真人姓(71)。【望】陇西(71)。【变】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呼雅〕(24)。

  • 善續

    读音:Shànxù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 无庸

    读音:wú yōng楚熊渠生无庸,因氏。(见《英贤传》)

  • 中黄

    读音:zhōng huáng一作中皇氏。中黄,国名,其俗多勇力。(见《文选·张衡西京赋·唐李周翰注》) (按:中黄,传说之国名。)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黄帝时有中黄丈人。一

  • 弩涉

    读音:Nǔshè【综】 西夏人姓。西夏景宗赵元昊之臣弩涉俄疾(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