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
【源】 见《姓苑》(9,60,62)、《广韵》(11)、《古今姓氏书辨证》(7)。或系春秋时楚人桀溺之后(15,60,62)。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初见於 《姓苑》,其注云: “或系桀溺之后。”(按: 《中国姓氏大全》引作“集溺”,误。)桀溺,春秋楚人,隐者。
【源】 见《姓苑》(9,60,62)、《广韵》(11)、《古今姓氏书辨证》(7)。或系春秋时楚人桀溺之后(15,60,62)。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初见於 《姓苑》,其注云: “或系桀溺之后。”(按: 《中国姓氏大全》引作“集溺”,误。)桀溺,春秋楚人,隐者。
读音:Lěi【综】源出不详。见《中华姓府》(63)。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阳泉、大同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shí wǒ【源】 春秋时晋大夫扬食我伯石(食我为字,伯石为名)之后,见《姓源》(17,62)和《路史》(26,60)。《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路史》云: “晋后有食我
读音:shào【源】 见《姓苑》(15,21)。【布】 甘肃渭源有此姓。【人】 稍腾汉,明时安定人,正德中任知州(15,21,24)。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姓氏词典》引《姓苑》亦收
读音:qiāng róng【源】 相传炎帝之裔玄氐之后有羌氏、羌戎氏,见《路史》(60,62)及《姓苑》(17)。历史上西羌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路史》注云:“玄氐后有羌氏、羌戎氏。”(
读音:bá lüè【综】 北魏时代北姓。后改为苏氏,见《魏书·官氏志》(6,7,12,27,60)。一说,即拔略氏(70)。亦作〔拔畧〕(7)。【人】拔略昶,北魏时都督(6,21)。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
读音:Pújū《姓氏词典》 引 《姓氏急就篇》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列子》有蒲苴子。”未详其他。
读音:zhēn xún夏同姓诸侯,以国为氏。(见《姓谱》)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贾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见《史记·夏纪赞》)
读音:Cháhúnmiè’ěrqí【综】 元睿宗之庶子拨绰,娶察浑灭儿乞氏,生薛必烈僯儿(57)。清《续通志·氏族略》作〔察罕默尔奇〕(24,63)。
读音:Āěrl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23,63,180)。阿尔拉原为元时部名,即阿尔剌,以部为氏,至清改译为阿尔拉(23)。【变】 清驻防杭州满洲八旗中有阿喇喇氏(256),〔
读音:Gōngxù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 引 《姓觿》 亦收,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