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Máo

茅姓,一是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并建立茅国,后茅国灭亡,公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二是以先祖名字为姓氏,春秋时期有邾国大夫茅夷,其后代遂以其名为姓,即茅姓。

茅姓出自姬姓,发源地在今天的山东金乡西南,后来在陈留、晋陵发展成望族。今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均有茅氏分布。

茅姓历史人物有茅焦,战国秦臣。秦王政以事迁太后于雍(陕西凤翔),下令有敢谏者死,茅焦冒死入谏,认为秦正进行统一天下的大业,此举会使各诸侯背离疏远秦国。于是秦王迎还太后,拜茅焦为上卿。茅坤,明文学家、藏书家。嘉靖十七年进士。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曾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影响较大。茅鸿儒,又名兆儒,清画家,浙江钱塘人。工于诗词,喜欢游山玩水,画山水花鸟,有文人气。有《东篱草堂诗钞》。茅以升,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学家。主持修建了中国首座跨度较大的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南京长江大桥。

茅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九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故城在今山东金乡西北之茅乡),子孙以国为氏(7,11,12,17,60)。②周时戎之别族有茅戎(亦称贸戎)(21)。族人分布于今山西平陆境,有以茅为姓者。③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望】东海(17,21,418),陈留、晋陵(7,21,60)。【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茅夷鸿,春秋时邾大夫(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武昌,江西之崇仁,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世本》 云: “周公第二子茅叔封於茅,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亦云: “周公之后也。济州金乡是其地,子孙以国为氏。” 此当系出姬姓。②或出自古代戎国,故地在今山东之曹县东南。

春秋郑大夫有茅地、茅夷鸿; 秦代有博士茅焦,上书说始皇; 《神仙传》有茅盈,又有茅氏兄弟三人,隐句曲山,成仙去,未知其为茅国之裔或别有茅邑也。望出陈留、晋陵。

又,汉代有茅容; 宋代有茅湘,丹徒人,兵部侍郎; 明代有茅坤,归安人; 当代有茅以升,桥梁建筑家。

猜你喜欢

  • 读音:Méi【源】 周有郿邑,故城在今陕西眉县东北;又,春秋时鲁有郿邑,故城在今山东东平西。或以地为氏(62)。亦见《中国著作号码编制法》(63)。《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收载。未详其源。(

  • 烏落蘭

    读音:Wūluòlán【源】 代北鲜卑人姓(60,70)。【变】 ①亦作〔乌洛兰〕(6,27,70)。②后改为兰氏(6,12,17,27,70)。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

  • 仆散

    读音:pú sǎn金姓,望出金源。▲<金>仆散忠义,拔卢古河人,都元帅;仆散师恭,老海达葛人,太子少师。

  • 鯽都

    读音:Jìdū现行珞巴族姓氏。出自苏龙部之石鲫氏。《中国人的姓名·珞巴族》有载,未详其他。今有鲫都·达帝。

  • 吉咪

    读音:Jími【综】 彝族姓。丁惹、曲比、倮米、阿苏、拉伙阿咪等家支均有吉咪氏。属曲比家支的亦称〔永特吉咪〕,属倮米家支的亦称〔既古吉咪〕,属阿苏家支的亦称〔阿苏吉咪〕,世居云南洱源、宁蒗、四川德昌等

  • 司城

    读音:sī chéng【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宋武公名司空,国人避讳,改司空官名为司城。宋公子荡为司城,其后曰荡氏,世为司城,因氏(12,60)。一说,宋公族大夫乐喜,字子罕,为宋司城,其后世为司城

  • 鹿门

    读音:lù mén以所居为氏,如桐门、雍门之类。(见《姓氏考略》)(按:鹿门为齐国城门)

  • 读音:yǎ【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郑公族之后,见《路史》(17,62)。 ②清满洲人姓,世居吉林乌拉(23)。清驻防杭洲满洲八旗有雅姓(254)。【布】 安徽淮南(362)、浙江上虞(279)、陕西

  • 阿喇

    读音:Ālǎ【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乌喇(23,63,180,260)。【变】 亦作阿拉(180)。【人】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西拉布之妻为阿拉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乌拉地方。乃满八

  • 读音:xiān【音】 亦音线(Xiàn)(17)。【源】 ①春秋时晋隰叔初封于先,故以为氏(17,60)。②清云南普洱府思茅厅仆蛮寨(今景洪东南勐罕地域)土目为先氏(253)。【望】 绛郡、河东(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