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
【源】 ①周公之子祭伯,亦称祭公,其后有茆氏,见《路史》(60,62)。②周公之第三子茅伯之后有茆氏,见《姓源》(17)。一说,即茅氏(60,62)。【望】汝宁(17,418)。【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茆钦,明时江苏溧水人,成化戊戌进士,历南京大理寺卿(15,21)。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祭公后有茆氏。” 明代有茆永庆,山东人,洪武中陕西佥事。
一音mǒu; 《汉语大字典》音mǎo; 《姓氏考略》则云: “即茅氏”。姑兼收。
【源】 ①周公之子祭伯,亦称祭公,其后有茆氏,见《路史》(60,62)。②周公之第三子茅伯之后有茆氏,见《姓源》(17)。一说,即茅氏(60,62)。【望】汝宁(17,418)。【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茆钦,明时江苏溧水人,成化戊戌进士,历南京大理寺卿(15,21)。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祭公后有茆氏。” 明代有茆永庆,山东人,洪武中陕西佥事。
一音mǒu; 《汉语大字典》音mǎo; 《姓氏考略》则云: “即茅氏”。姑兼收。
读音:Wūliànghǎi《姓氏词典》收载,其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注云: “满族姓。清有绥远城副都统布颜图,姓此氏。” (按: 疑此为蒙古族姓氏,乃 《清通志·氏族略》所收“乌梁海”之别译
读音:Yúfán【综】秦末项梁将馀樊君,见《史记》(17,62,63)。《姓氏词典》引 《姓觿》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Zhuōmòtè【综】 清蒙古镶蓝旗中有卓莫忒氏(259)。
读音:Jíyí现行彝族姓氏。或写作“吉彝”,今四川之峨边、马边等地有分布。此姓系峨边、马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Dáyīnɡ【综】 僜人姓。世居西藏察隅(171)。
读音:Wúsāi【源】 金时女真部落,其部位于流水附近,当在今黑龙江双城境内。以部为氏(71,426)。【变】 亦作〔斡塞〕、〔五塞〕(71)、〔乌萨札〕(71,426),清《续通志》作乌色(24)。
读音:Mùshī【综】 彝族姓。属狄俄纽双家支,四川布拖有此姓(375)。
读音:Bāpíng【源】 西夏人姓(240)。
读音:Xièsèluó《姓氏词典》收载。其据《魏书》注云: “北魏时代北姓。后改为罗氏。”(按: 疑“解”乃“斛”之误,“解瑟罗”即 “斛瑟罗”之讹。姑存疑,参见“斛瑟罗”条。)
读音:Huán【源】 ①系自芈姓。楚有环列之尹,子孙氏焉,见《风俗通》(1,6,12,17,60)。②《周礼》夏官、秋官之属皆有环人,其后必有以官为氏者(7)。【布】 上海嘉定(351)、浙江余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