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
【源】 ①龙苗之裔居荆蛮(亦称荆楚),楚围蛮氏,蛮子赤奔晋,后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7,12,15,60)。②台湾土著姓(65)。【望】 荆南(17,418)。【布】 北京有此姓(91)。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芈姓。荆之后,因氏焉。”楚,其先称荆,因其立国於荆山一带,故或荆楚并称,周人或称之荆蛮,后或为瞒氏。
【源】 ①龙苗之裔居荆蛮(亦称荆楚),楚围蛮氏,蛮子赤奔晋,后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7,12,15,60)。②台湾土著姓(65)。【望】 荆南(17,418)。【布】 北京有此姓(91)。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芈姓。荆之后,因氏焉。”楚,其先称荆,因其立国於荆山一带,故或荆楚并称,周人或称之荆蛮,后或为瞒氏。
读音:róng【源】 见《海篇》与《直音》(15,21)。【布】 浙江余姚有此姓(389)。现行罕见姓氏。今浙江之馀姚有分布。《中文大字典》亦收载,其注引《万姓统谱》云:“狨,出《海篇直音》。
读音:Lú【源】 ①系自偃姓。古庐子国之后,见《风俗通》(1,17,60,62)。古庐子国,又称巢伯国,即春秋时舒国及群舒诸国,故城在今安徽合肥。②庐,楚邑,戢犁为庐大夫,其后以邑为氏(17,62)。
读音:Qǐyǎoqì/Jilijisi,Qirqiz,Kirgiz【源】 元时人姓(57)。系今柯尔克孜族之先民。元时谦河(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流域的民族,在唐时称黠戛斯,《辽史》译作辖戛斯,元时又
读音:Zhuān【源】 春秋时吴国鱄诸之后(11,17,21,62)。鱄诸,春秋时吴勇士,行刺吴王僚(21)。即专姓。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有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鄟 (
读音:gū zhú【源】 系自姜姓。商汤封神农之裔于辽西,古支县竹城,裔孙伯夷、叔齐,辞国饿死于首阳山,子孙以国为氏(7,12,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商之
读音:liàng【源】 古帝颛顼之师柏夷亮父,见《汉书·古今人表》。亮氏当出此(60,62)。亦见《姓苑》(7,12,15)。【变】 或即谅姓(60,62)。【望】 濮阳(17,60,418)。【布】
读音:zǐ yán【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鲁季平之子昭伯,字子言,其后以为氏,见《世本》(6,12,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姬姓,鲁季平子生昭伯字子言其后也。本季
读音:Fénmào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其注“棼冒”据《战国策·补》 云: “楚之同姓。即蚡冒。”(按: 或作芬冒、棼冒,春秋时楚君熊眗字蚡冒,其后或以祖上之字为氏。)
读音:Bǐzhī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hóu nú【源】 北魏时代北人姓。亦为侯氏,见《路史注》(60,62)。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路史·注》云:“(北)魏之侯奴氏亦为侯氏。”(按:疑当与“俟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