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án

【源】①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有连氏(60,62)。②春秋时齐大夫连称之后有连氏,见《左传》(6,7,12,17)。③春秋时楚有连尹、连敖等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60,62)。④鲜卑人姓,见《汉书》(60,62),或系鲜卑赫连氏所改(17)。⑤北魏孝文帝时改是连氏为连氏(11,12,60,70)。⑥高车族姓大连氏后改为连氏(60,62)。⑦满(344)、蒙古(344)、台湾土著(65)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冯翊(7,17,418),上党(12,60)。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8%。尤以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多此姓,三省连姓约占全国汉族连姓人口58%。 【人】连总,唐时福州府闽县人,咸通九年及第,善作赋(21)。 【它】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连姓曾被迫改用莲沼、莲本等日本姓。莲字中仍有连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仍恢复连姓(65)。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壮族、傈僳族、土家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左传》 齐大夫连称之后。”此以名为氏。② 《姓氏考略》 注云: “出陆终 (第)三子惠连之后。” ③其又注云: “楚连尹、连敖皆官。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④又据《汉书》 云: “鲜卑有连氏。” ⑤郑樵又注: “是连氏改为连。” 《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 亦注: “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 望出上党。

宋代有连文凤,三山人; 明代有连均,永乐进士,江西布政使。

猜你喜欢

  • 責別

    读音:Zébié【综】 哈尼族姓。世居云南金平,汉姓普(137)。

  • 读音:Gá【源】 ①唐时吐蕃松赞干布名相噶禄东赞之后有噶氏(397)。②汉族姓,见《续通志·氏族略》(24)。③清时蒙古人姓(260)。【布】 台湾台北(68,261)、河南潢川等地均有此姓。【人】

  • 读音:Cǐ【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山东沂水(332)、新泰(359)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阳泉、长治,云南之泸水、福贡等地有分布。汉族、

  • 读音:Chēnɡ【源】 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即称姓。

  • 光嫩

    读音:Guāngnèn现行佤族姓氏。今云南之西盟有分布。此姓系西盟县公安局提供。原有“别姓收养的孩子”之意; 或从汉姓“陈”。

  • 读音:yīng【源】 ①系自偃姓。皋陶之裔仲甄封于英(故城在今安徽英山东北),春秋时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7,11, 12,17)。②清满洲八旗姓萨克察氏后改为英氏(180)。③锡伯族英图里氏汉姓为

  • 鲜卑

    读音:xiān bēi金、元时有此姓。▲<元>鲜卑仲吉,中山人,滦州节度使。

  • 觟陽

    读音:Huàyáng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汉有中山觟阳鸿,以孟氏 《易》教授。见《后汉书·儒林传》。一云: 当以地为氏。”或作 “鲑阳”。

  • 巴莫

    读音:Bāmò【综】 彝族姓。四川越西有此姓(210)。

  • 读音:ruò【源】系自允姓。春秋时鄀国(故城在今河南浙川西丹水故城),后灭于秦,子孙以国为氏(7,60,62)。其后迁于南郡鄀县(故城在今湖北宜城东南),楚灭以为邑(17)。其后亦以鄀为氏。罕见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