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áng

阳姓的起源主要有四个。一是出自姬姓。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其后代便以邑名为姓氏。二是出自姒姓。夏禹的后人有阳姓。三是出自春秋时鲁季孙氏家臣阳虎,因封邑在阳关而得阳姓。四是出自芈姓。春秋时楚穆王之子为王子扬,扬的孙子匄任楚平王时令尹,被封于阳,又称阳,其后代遂以地名为姓氏。

阳姓的发源地主要在今山东境内。如今,阳姓尤以湖南、广西、江西、四川等省区为多。

阳姓历史人物有阳货,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几代把持鲁国朝政,而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阳货专权管理鲁国政事。后来他与公山弗扰共谋杀害季桓子,失败后逃往晋国。阳雍伯,一称羊公,汉代人。据说他曾经连续三年为行人免费提供食物。后来有一个受过他恩惠的人回赠给他一升菜子,并告诉他:“种此生美玉,并得好妇。”他将菜子种下后果然长出美玉,他以之为聘礼迎娶北平徐氏女,后生子十人,皆俊朗有才,位至卿相。阳城,唐代人,曾任道州刺史。当时道州一带多矮人,地方官把矮人作为特产贡献给朝廷,专供取乐玩耍。阳城上疏历陈因贡矮奴给道州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要求免除,获皇上同意。道州百姓感激不尽,奉阳城为福星,将他塑造成为天官模样以表达他们的崇敬之心。

阳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五百位。


阳,古国名。周惠王时,齐人迁阳,子孙以国为氏。(见《姓考》)

其国近齐,闵二年,齐人迁之,子孙以国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后裔避周乱适燕,因邑命氏。望出玉田。(见《广韵》)

▲<春秋鲁>阳虎,为季氏家臣。<后魏>阳球,泉州人,九江太守。<宋>阳孝本,赣人,隐士。

猜你喜欢

  • 阳门

    读音:yáng mén《礼记》:阳门介夫之后。(见《万姓统谱》)阳门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见《礼记·檀弓下》)

  • 读音:Gǔn【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布】 大陆有此姓(91)。罕见姓氏。《姓氏词典》引 《希姓录》收载; 《中国姓氏大全》亦收,其注云: “罕见姓,但南北皆有。”未详其源。

  • 歌邏

    读音:Gēluó【源】 回纥贺鲁部有歌逻氏(60,62,63)。【变】 《新唐书》作葛逻禄氏(60,63)。历史上回纥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回纥贺鲁部有歌逻氏。《新唐书》作‘

  • 拉基普

    读音:Lājīpǔ彝族姓氏。原意为“折枝之族”。相传其祖先结婚时,骑马至女家迎娶,被路边水冬瓜枝挂着,因以为婚兆,遂折冬瓜枝为该族之表征。后以为姓,或改为汉姓“张”。见 《中国人的姓名·彝

  • 不羹

    读音:Fǒugēng【源】 春秋时附庸小国,在襄城(历史上的西不羹城在今河南襄城东南,羹音郎),其后以国为氏,见《姓考》(17,63)。《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注云:“以国名为姓氏。‘春秋时

  • 軒丘

    读音:Xuānqiū【源】系自芈姓。楚文王庶子食采于轩丘,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7,12,17,60)。 【变】亦作〔轩邱〕(12,17)。 【人】轩丘豹,汉景帝时梁相(7,17,21)。历史上

  • 莫爾德里

    读音:Mò’ěrdélǐ【综】清正白旗汉军马甲乌巴里之妻为莫尔德里氏(260)。又,清正红旗蒙古前锋发林泰之妻为莫尔德礼氏,镶红旗满洲马甲刘保住之妻为莫尔得礼氏,正黄旗满洲亲军雅图之妻为莫尔特勒氏,镶

  • 瑚雅

    读音:Húyǎ【源】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世居纳迪村、呼讷赫等地(23,63,180,260)。源出金时女真人姓霍域氏。 【变】①一作〔胡雅〕(180)。②清镶白旗满洲马甲车金太之继妻为胡雅尔氏(26

  • 托勒佳

    读音:Tuōlè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齐齐哈尔(23,63,180,260)。【变】 ①亦作〔托尔佳〕(180,260)。②后改为郭氏(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齐齐哈尔地方,乃满八旗

  • 读音:Fēng【源】 隋置峯州,南北朝梁时置兴州,隋改为峯州,故治在今越南境。当以州名为氏,见《姓苑》(15,21,60)。【变】 今书作〔峰〕。【布】 上海、湖北武汉(91)、安徽淮南(362)、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