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áng

【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之裔有阳氏(17)。②周时阳国(故城在今山东沂水西南之阳都城),周惠王十八年灭于齐,子孙遂以国为氏(12,17,60)。③系自姬姓。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故城在今河南济源皮城),后裔避周乱适燕(故城在今河南汲县,历史上称南燕),因邑命氏(9,11,17,60)。④春秋时鲁季孙氏家臣阳虎,因封邑在阳关(在今山东泰安南)而得氏(89)。⑤系自芈姓。春秋时楚穆王之子为王子扬,扬之孙名匄,楚平王时任令尹,封于阳,又称阳匄,其后以地为氏(12,89)。⑥系自姬姓。春秋时晋太傅阳处父封于阳(故城在今山西太谷东之阳城),其后因以为氏(7,89)。⑦台湾土著(65)、土家族(387)等均有此姓。【望】玉田(17,60,418)。【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湖南、广西、江西、四川等省区多此姓,4省区阳姓约占全国汉族阳姓人口94%。【人】阳并,汉成帝时上谷都尉(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南康、福建之青流、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考》云: “阳,古国名。周惠王时,齐人迁阳,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亦注: “其国近齐,闵二年齐人迁之,子孙以国为氏。或言: 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而以为阳国,误矣。阳樊,周畿内之邑。” ② 《广韵》亦注:“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后裔避周乱适燕,因邑命氏。”阳樊在今河南济源县,现名皮城。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③郑樵又注: “楚有阳氏,芈姓。”

春秋时晋有阳处父,鲁有阳货; 汉代有阳雍伯;后魏有阳球,九江太守; 宋代有阳孝本,隐士。

猜你喜欢

  • 那蔞

    读音:Nālóu【综】 代北人姓。后改为蒌氏,见《魏书·官氏志》(17,27,60)。按,似系一那蒌氏省字而成。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魏书·官氏志》注云: “后魏时代北姓。

  • 烏古倫

    读音:Wūgǔlún古代女真族姓氏。辽代作“乌古” 氏; 金代作乌古伦氏,亦作乌古论氏。或改为汉姓“刘” ( 《中国人的姓名·满族》); 元代则作乌古孙氏,明代或作 “古伦”; 清代则作乌

  • 读音:Hào/Haw,Hau【综】 源出不祥。云南建水有此姓(409)。

  • 季老男

    读音:jì lǎo nán【源】 系自子姓。见《潜夫论》(5,63)。宋公族之后有季老男氏,见《路史》(60)。历史上罕见之三字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 《路史》云: “宋后有季老男氏。”此

  • 哏孔

    读音:Génkǒng现行景颇族姓氏。今云南之盈江有分布,汉语意为“岳”。此姓系盈江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读音:Piào【源】 夷姓,见《姓觽》(17)。【望】 滇池(17,418)。【人】 骠旁,唐时东蛮丰琶大鬼主(436)。罕见姓氏。《汉语大字典》收载,其注引《姓氏解纷》云: “骠,滇池族。” 《

  • 悉什卢

    读音:xī shí lú后魏代北姓,后改为索卢氏。(见《魏书·官氏志》)一作奚什卢。

  • 温伯

    读音:wēn bó【源】 温伯,周邑,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以地为氏(12,60)。【人】 温伯雪子,周时人,见《庄子》(6,7,11,17,21)。温伯恭,明时贵州普定人,洪武初以才干授西堡副长官(

  • 地華

    读音:Dìhuá《姓氏词典》 引 《宋史》 收载。其注称: “宋有地华加罗”。未详其源。

  • 薩達哈

    读音:Sàdáhā【综】 清满洲镶蓝旗有萨达哈氏(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