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寺
又名报宁禅寺。北宋置,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舆地纪胜》卷17建康府:半山寺,“半山报宁禅寺,王荆公故宅也。由东门至蒋山此为半道,故以半山为名。元丰七年公病既愈,乃请以宅为寺,因赐额为报宁禅寺”。《方舆纪要》卷20江宁县“庄严寺”条下:“半山寺在旧城东七里,东距钟山亦七里,其地名白荡,积水为患。宋元丰中,王安石居此,乃凿渠决水通城河,寻舍宅为寺,赐额曰保宁禅寺。”
又名报宁禅寺。北宋置,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舆地纪胜》卷17建康府:半山寺,“半山报宁禅寺,王荆公故宅也。由东门至蒋山此为半道,故以半山为名。元丰七年公病既愈,乃请以宅为寺,因赐额为报宁禅寺”。《方舆纪要》卷20江宁县“庄严寺”条下:“半山寺在旧城东七里,东距钟山亦七里,其地名白荡,积水为患。宋元丰中,王安石居此,乃凿渠决水通城河,寻舍宅为寺,赐额曰保宁禅寺。”
1945年春晋冀鲁豫边区由新绛县南部和闻喜县北部析置,属太岳区。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县南。后撤销。旧县名。太岳解放区设。1945年由山西省新绛县南部和闻喜县北部析置。1948年撤销,仍归各县。
在今河北丘县东。《方舆纪要》卷34丘县:平丘山“在县治东。小丘也, 县因以名”。
即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浜镇村。清属崇明县。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崇明县: “浜镇在城东北二十里。”集镇名。在上海市崇明县中部。属建设镇。人口 1000。 清初成镇。初名鳌阶镇,康熙末年改今名。清代及民
唐置羁縻州,属安南都护府。治所在武兴县(今越南谅山省谅山)。北宋后废。唐置,治文谅县(今越南谅山省谅山)。属安南都护府。辖境相当今越南谅山省一带。北宋后废。
在今云南姚安县西十里。《方舆纪要》 卷116姚安军民府: 金龟井 “在府西十里。水甚清冽,土人皆汲于此”。
唐置,为汤州治。治所在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东南。天宝初为汤泉郡治,乾元初复为汤州治。后废。
在今广西阳朔县北五十里漓江边画山。清阮元多次来此,作 “清漓石壁图歌”,在山壁上刻“清漓石壁图”。
①西汉置,属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四十里古城。西晋属广宁郡。《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十一年 (415),“魏王嗣行如濡源,遂至上谷涿鹿、广宁”,即此。北魏末废。②1914年改保安县置,属直隶口
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63叙州:梯云岭“一名可峰山,在宜宾县北七十里,高百余丈”。《方舆纪要》卷70叙州府宜宾县:可峰山“在府西北七十里。峻险难越,一名梯云岭”。
亦名壶溪水、马跑泉。汾水支流。源出今山西汾阳县西北白彪山麓,沿山南注,至谷口转折而东,历城东北数十村,东南注于文湖。《水经·原公水注》: “原公水出兹氏县西羊头山,东过其县北,……又东入于汾。水注文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