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县
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由益都、淄川、莱芜三县地析置,属青州府。治所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博山镇。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50年与淄川县合并为淄博市。
古旧县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析益都县孝妇、怀德二乡三十四社及淄川县大峪等二十一庄、莱芜县乐疃等七庄置,治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博山区。属青州府。1949年迁治今淄博市南源泉。1958年并入淄博市。
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由益都、淄川、莱芜三县地析置,属青州府。治所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博山镇。民国初属山东济南道。1925年属淄青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50年与淄川县合并为淄博市。
古旧县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析益都县孝妇、怀德二乡三十四社及淄川县大峪等二十一庄、莱芜县乐疃等七庄置,治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博山区。属青州府。1949年迁治今淄博市南源泉。1958年并入淄博市。
在今福建清流县北。明嘉靖《清流县志》卷2:玉华岭“在县北五十里,属永得里。上有玉华西洞,中有石窗、石龛、石观音、石莲花、石狮子之类。宋乾道间始建佛庐于内”。
在今陕西高陵县北。《水经·渭水注》:“白渠又东,枝渠出焉,东南径高陵县故城北。” 即此。《方舆纪要》 卷53高陵县: 南白渠,“白渠自泾阳县来,分三限。中白渠首受太白渠入县界,南白渠首受中白渠,东南流
隋开皇十一年(591)改遂城县置,属藤州。治所即今广西苍梧县(龙圩镇)。大业初属永平郡。唐改为戎城县。古县名。又作戎城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遂成(城)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西南。属永平
即阳台山。在今湖北汉川县南一里。《周书·裴宽传》:天和三年(568),宽为沔州刺史,“请移城于羊蹄山,权以避水”。即此。《方舆纪要》卷76汉川县:阳台山“俗讹曰羊蹄山”。古山名。又称阳台山。在今湖北省
①即今浙江岱山县岱山岛。《清一统志·宁波府一》: 岱山 “在定海县东北海中。约一潮可到。有鹞子尖。其巅下冈岚秀拔,林樾苍润,时有云雾抹其顶”。②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
北宋徽宗陵墓,南宋初葬于今浙江绍兴县东三十六里宝山南麓。本名永固陵,后改永祐。
又名万盛场。即今四川汉源县东九十里皇木镇。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于此设巡司。民国改设县佐。
在今湖南凤凰县东北五十里沱江中。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谓老虎口“乱岩错立,沱江上下俱可通舟,为此处阻隔”。
①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与六合县接界。《隋书·地理志》:六合县有六合山。《舆地纪胜》卷38真州:六合山“即定山也。其山相接,通谓之六合山。旧名六峰, 曰寒山、曰狮山、曰双鸡、曰芙蓉、曰高妙、曰石人。山有
一作屹槎山。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北。《方舆纪要》卷40静乐县:屹嗟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北接刁胡山,西通磨官谷。谷中有磨川水,亦流注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