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峡
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中。《资治通鉴》:唐贞元三年(787),“吐蕃大掠汧阳、吴山、华亭,……驱丁壮万余悉送安化峡西”。
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唐贞元三年(787)吐蕃攻汧阳、吴山,驱丁壮尽送安化峡西,即此。
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中。《资治通鉴》:唐贞元三年(787),“吐蕃大掠汧阳、吴山、华亭,……驱丁壮万余悉送安化峡西”。
在今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唐贞元三年(787)吐蕃攻汧阳、吴山,驱丁壮尽送安化峡西,即此。
①隋开皇十年(590)置,治所在桂阳县(今广东连州市)。《元和志》卷29:连州“因黄连岭为名”。大业初改为熙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连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连山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连
在今山西岢岚县东。《清一统志·太原府一》:长城山“在岢岚州东三里。下有白龙泉,流合岚漪河”。
在今广东海丰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03海丰县: 谢道山营 “在县南二十里”。《清一统志·惠州府》: 谢道山营 “在海丰县西南二十里液水西岸。明嘉靖十一年增设,三十八年移长沙营兵于此”。
一名扞关。战国时巴国置,在今四川奉节县东赤甲山。《后汉书·岑彭传》 注引《华阳国志》:“巴楚相攻,故置江关。”西汉于此置江关都尉。《后汉书·公孙述传》:东汉建武六年(30),公孙述“遣(田)戎与将军任
在今四川武隆县东南。《方舆纪要》卷69武隆县:龙宝潭“在县东北七十里。林箐幽绝,入可十里。平沙旷野, 自为一境”。
清顺治十五年(1658)置,即今四川小金县东沃日河南岸沃日乡(官寨)。喇嘛巴碧太归附时,颂给沃日贯顶净慈妙智国师印信,故称沃日土司。《清史稿·土司传》:乾隆十四年(1749)讨金川,傅恒奏“马良柱转战
古国名。亦译金陈或金遴。在今泰国曼谷湾西北岸之叻丕。《太平御览》 卷790引 《异物志》曰: “金邻一名金陈,去扶南可二千余里。” 《梁书·扶南国传》: “次当伐金邻国,蔓遇疾,遣太子金生代行。” 隋
一名海陵山。即今广东阳江市南海陵岛。《寰宇记》 卷158恩州阳江县: 罗洲 “在海口,回环三百余里,在县西。《图经》 云: 海中有鱼形如鹿,每五月五日夜悉登岸,化为鹿,小于山鹿。此洲乃百姓鱼盐之地也”
一作阳鲁山。在今辽宁辽阳市东北十里。后金天命九年 (1624) 于此建东京陵。清顺治八年(1651) 封此山为积庆山。
即今江苏吴县西北约三十里黄埭镇。相传埭为黄歇所筑,故名黄埭,镇以埭名。清时有把总驻守。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西部,北濒漕湖,南临裴家圩、黄埭荡。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黄埭,人口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