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简称侍卫步军司或步司。北宋初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分置,与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分掌全国禁军,兼总厢兵,统兵官为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步军都虞候,各一员,掌禁军步军诸指挥之名籍,总其政令,侍卫扈从及大礼宿卫; 所领步军,自神卫而下有左右四厢都指挥使,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 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承勾、押官。南宋专掌直隶本司之军,地位与御前诸军平列,置主管侍卫步军司一人,其属有干办公事二人,准备差遣、点检医药饭食各一人,掌步军之政令; 有巡防敕应,则纠率差拨神卫四厢隶焉。辽朝南面军置,以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掌领; 南京亦置,以步军都指挥使掌领。地位远逊于前。


官署名。北宋设置,掌步军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之政令皆总之。设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所领步军自神卫以下左右厢又各有都指挥使。南宋时本司只辖驻扎在临安的步军,为屯驻大军的一支,设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一人以主管之,其属有干办公事、准备差遣、点检医药饭食等员。

猜你喜欢

  • 巡视皇城御史

    官名。明代监察御史中有专司巡视皇城的,称巡视皇城御史,掌察纠不法。见《明史·职官二·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

  • 五马

    清朝知府之别称。太守的美称。太守原本四马,秦汉时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见《汉官仪》。宋潘淳《潘子真诗话》:“太守驷马而已,其有加秩中二千石者,乃右骖,故以五马为太守美称。”汉太守比州长,所以“五马

  • 内戚

    指皇帝宫中诸夫人、嫔、妃等戚属。《后汉书·赵熹传》:“二十六年,帝延集内戚燕(宴)会,欢甚,诸夫人各各前言‘赵熹笃义多恩,往遭赤眉出长安,皆为熹所济活。’帝甚嘉之。”

  • 宝川局

    官署名。清朝四川之铸钱局。康熙七年(1668)置局,六十一年改今名。设监铸官一人,以同知,通判充任。掌理本省鼓铸事宜。

  • 十五善射处

    官署名。清朝八旗所属之机构。专门管理官兵之习射。额设管理大臣一人,翼长二人,掌习射事务。习射官兵为官缺四十五,兵缺一百二十,均系兼缺。所选之官仍食原俸,兵仍食原饷。缺出,由管理大臣于年少王公、文武大臣

  • 都都知

    宋朝入内内侍省都都知简称。官名。宋设此官,为内侍长官,内臣的最高职位。见《宋史·职官六·入内内侍省》。参看“都知”条。

  • 武勇

    十六国后赵所定选举科目之一。《晋书·石勒载记》: “(石勒)令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至孝、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 左千牛府大将军

    官名。唐高宗显庆五年(660) 改左府大将军置,龙朔二年(662) 改左奉宸卫大将军,后定名为“左千牛卫大将军”。

  • 品官

    有品级的官。品官与非品官相对而言,古代官分九品,列于九品的称入流,不列于九品的无品小官,称未入流。宋代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四上皇帝书》:“又欲使坊郭等第之民,与乡户均役;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

  • 发抄

    文书制度。亦作“发钞”。清制,明发谕旨和经皇帝批阅应交在京衙门知道或办理的奏折,下内阁后由满票签处传知有关衙门抄回执行。此外,经皇帝批示过的题本由红本处交六科传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