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卫处

侍卫处

官署名。清朝随侍警卫皇帝之机构。初有其实而无其名,仅以上三旗中选拔的材武出众者为侍卫,以领侍卫内大臣等统之。而由下五旗或汉人中挑选之侍卫,均入上三旗“行走”。乾隆二十三年(1758)修《清会典》时,名为“领侍卫府”。乾隆四十五年(1780)始有“侍卫处”之称呼,其后方正式定为机构名。其职官员额,顺治元年 (1644) 即已确定: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各六人,散秩大臣无定员,一等侍卫六十人,二等侍卫一百五十人,三等侍卫二百七十人,蓝翎侍卫九十人。此外,尚有侍卫领班、署领班、侍卫什长等。康熙三十七年 (1698) 增宗室侍卫。雍正三年 (1725) 增四等侍卫。所属有亲军营,由八旗兵一千七百七十人组成,以亲军校、署亲军校分别管理,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职责为掌上三旗侍卫亲军之政令,以供宿卫扈从之事,具体警卫事务分为警卫禁城及御前警卫、扈从警卫。


官署名,清朝置,掌侍卫。其官有领侍卫内大臣六人,正一品。内大臣六人,初制正一品,后改为从一品。散秩大臣无固定人数,从二品。主事一人。署主事三人。笔贴式二十七人。协理事务侍卫班领十二人,正三品。侍卫班领十二人,正四品。署班领二十四人。侍卫什长七十九人,宗室九人。一等侍卫六十人,宗室九人,正三品。二等侍卫一百五十人,正四品。三等侍卫二百七十人,正五品,宗室六十三人。蓝翎侍卫九十人,四等侍卫无员限。亲军校七十七人,正六品。署亲军校七十七人,从八品。见《清史稿职官四》。

猜你喜欢

  • 省社会处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直属于省政府。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行政院公布《省社会处组织大纲》,规定各省政府得设置社会处,主管关于人民组训、社会运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事宜。设处长一人,下设秘书、

  • 群牧所使

    官名。金朝在各群牧所置使一员,从四品,副使一员,从六品。掌检校群牧畜养蕃息之事。见《金史·百官三》。

  • 武归

    官名。北魏置。《魏书·官氏志》: “(道武帝天赐)二年(405)二月,复罢尚书三十六曹,别置武归、修勤二职,武归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务。”太武帝时复置诸曹尚书,遂罢。

  • 督捕司郎中

    即“督捕清吏司郎中”。

  • 典翼刑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翼王府典官之一,掌刑狱。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总制。

  • 御前近侍

    官名。明朝宦官中置,为皇帝身边各种侍奉的宦官。尊卑不等,其中乾清宫管事,负责督理御用诸事; 打卯牌子,掌随朝捧剑。均位居司礼、东厂、提督、守备太监之次。御前牌子、媛殿、管柜子、赞礼、答应长随,当差听事

  • 怀泽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一班,为地位最低的一班,大通三年(529) 定制后,仍为最低的一班。

  • 风宪总例

    明代对监察官的纪律规定。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制定,据《明会典》卷二○九所载,其内容如下:一、凡都察院并监察御史、按察司一应诸衙门官员人等,不许挟私沮坏,违者杖八十。若有干碍合问人数,敢无故占恡不

  • 孽臣

    邪恶不正、净干坏事之臣。《后汉书·梁统传论》:“况乃倾侧孽臣,传宠凶嗣,以至破家伤国,而岂徒然哉!”

  • 左佥都御史

    官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二人,初正五品,与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同掌都察院事。十七年升正四品。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后渐有以尚书、侍郎、少卿等官加授者,出外为总督、巡抚,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