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官制用语。代理、兼摄之意。汉朝指官吏未授正式官衔暂且代行职权,其位低于正式官职。亦指副职。如假候、军假司马。魏晋南北朝多见,举凡实职、加官皆可假授。北魏更有“假爵”之制。授于假职者,或为临时性,以提高出使、出征官员地位; 故出征将领、使节出行多带假职。北魏孝文帝时,假官更成为制度,实际上仅享有名义、禄赐、无代理摄职之义。


官制用语。官吏在正式任命前代理某官职称“”,也称“”。秦汉两朝期间,假任官吏很多,如假吏、假使、假将军等。《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诸将皆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注:“《正义》:未得怀王命也。假,摄也。”《汉书·晁错传》:“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

猜你喜欢

  • 成安县令

    官名。北齐置,为三京县令之一、参见“邺县令”。

  •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

    学术评议机关。国民党政府设置,成立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组成人员分为会员与评议员。关于会员,凡中国专家在学术上有重大贡献,或主持科学研究有重大成绩,由评议员十人提议,

  • 镇国公

    爵名。清朝宗室封爵有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详见该条。又,清朝对蒙古贵族之封爵亦设镇国公,为第五等。列贝子下,辅国公上。爵名。清代宗室封爵共十二级,第五级为奉恩镇国公,第七级为不入八分镇国公。清太

  • 礼仪使

    官名。唐朝玄宗开元十年(722)以他官知礼仪事,始称使,专掌五礼。天宝九载(750)始定置不改,亦称礼仪祠祭使,多以太常卿、六部尚书或侍郎充任。代宗大历五年(770)罢,事归太常,七年复置,德宗建中元

  • 内教坊

    宫廷教习乐舞之所。唐高祖武德(618—626)以后置于禁中,掌教宫廷乐舞,隶于太常寺。太宗贞观(627—649)中始造燕乐,玄宗时又分为二部,堂下立奏,堂上座奏。武则天如意元年(692)改名云韶府,玄

  • 积石州元帅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三品 隶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掌积石州(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内驻军及吐蕃部族。置达鲁花赤、元帅、同知、知事各一员。

  • 染作

    宫廷作坊名。清置,属内务府广储司。掌染洗各种皮、帽、棉布、绸缎。设司匠、领催六人,匠役五十人。

  • 前驱司马督

    武官名。晋代左右卫所属各有三部司马,其一为前驱司马,掌宿卫。其长称为前驱司马督,下设前驱司马史。前驱取其勇猛之意。

  • 园史

    流外官名。唐置于太子家令寺食官署,员额二人,秩流外六品,佐助园丞掌园艺之事。

  • 京防营务处

    官署名。清末京师临时军事治安机构。宣统三年 (1911) 设。职掌联络京师各军,稽查逃兵游勇诸事宜。官署名。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十一月初一日设立,是清代濒临灭亡时所设的京城防务机构。其任务是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