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右卫将军

右卫将军

官名。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 ,司马昭卒,司马炎即晋王位,分中卫将军为左、右卫将军,以赵序任此。掌佽飞虎贲及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司马,属下还有虎贲、羽林、上骑、异力、命中虎贲等五部督,负责宫禁宿卫。西晋初,属中军将军,后属领军将军(中领军)。为禁卫军主要统帅之一,权任很重,多由皇帝亲信之人担任。员一人,四品。与领军、护军、左卫、骁骑、游击等六将军合称为六军。十六国前秦、北燕、南燕亦置。南朝宋四品。南齐高帝建元二年(480) 诏,二卫将军每晚留一人宿直宫中。南朝后期,此职亦统兵出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十二班,陈三品、秩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二品下,二十三年改为三品,孝明帝正光元年(520) 改为员二人。北齐时为右卫府长官,员一人,三品。掌右厢,与左卫将军共主朱华阁以外禁卫事务,各有武卫将军二员以协助其理事。隋初,为“十二卫”中的右卫副长官,员二人,从三品,协助右卫大将军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炀帝大业(605—618)初,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此职改为右翊卫将军。唐复置,仍为右卫副长官,从三品。佐右卫大将军统领宫廷禁卫之法令,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非上日,以其一人押仗,若阙,则以中郎将代之,掌贰上将军事。宋朝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为武臣赠典,或为武官责降散官。北宋前期为三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降为从四品。辽朝沿置,属南面官。位左卫将军下,无实职。


将军名,三国魏时司马炎分中卫将军为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掌佽飞、虎贲及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司马,以及虎贲、羽林、上骑,异力等五部督,负责宫禁宿卫。西晋沿置,初属中军将军,后属领军将军,为禁卫军统帅之一。其后十六国前秦、南燕、北燕、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皆置。隋炀帝改左、右卫将军为左右翊卫将军。唐复为左右卫将军,右卫将军为右卫副长官,从三品,佐右卫大将军统领宫廷禁卫政令,总掌诸曹职事。宋、辽也置。见《晋书·职官志》、《隋书·百官志》、《新唐书·百官四上·十六卫》。

猜你喜欢

  • 左三护军府

    官署名。唐初秦王、齐王府六护军府之一,职掌、设官同“左二护军府”。

  • 知法

    官名。金代大理寺设知法十一人,从八品,女直司五人, 汉人司六人,掌检断刑名之事。

  • 豆仓中士、下士

    官名。北周地官府司仓中大夫所属有豆仓中士,正二命;豆仓下士,正一命。掌豆的收藏。《周礼》无此官。

  • 编类圣政所

    官署名。简称圣政所。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掌编修忠臣义士传记,裒集高宗即位以来诏旨条例,编类其重要政事,由宰相提举。孝宗隆兴元年(1163),并归日历所。

  • 㡛氏

    官名。 周朝置。 主管湅丝帛。 《周礼·冬官·考工记》: “㡛氏湅丝, 以涚水沤其丝。 ”

  • 小布宪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布宪中大夫属官,佐布宪中大夫、布宪下大夫掌本司事务。北周武帝建德二年 (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遂为布宪司次官。宣帝即位,复置六府

  • 护法军政府大元帅

    护法运动时期护法军政府的元首,护法军政府设大元帅一人,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任此职。其身份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兼为行政首长,直接统辖各部。大元帅设大元帅府为其幕僚机关。府内设参谋、秘书、参军三处,卫

  • 官制用语。汉朝指官吏由中央外调地方任职,常含贬降之意。晋朝沿用,指内侍、内朝或京官调为外朝或地方官。后世亦称。汉制,由中央官外任称为出,如《汉书·冯野王传》记冯野王“为大鸿胪,有司奏野王王舅,不宜备九

  • 武学学正

    官名。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重建武学,置一员,兼任武学学录。

  • 巡视京通各仓御史

    官名。明清都察院专差御史之一。明朝设巡视仓场御史、提督京通二仓御史,不时巡查。清朝沿设。初差一人,其后差、停不定。雍正五年(1727)定京、通仓各差一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增差内仓一人。因巡仓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