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行令

大行令

官名。①西汉景帝中六年(前144) 由典客改名(一说中二年已改),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又改名大鸿胪。参见“大鸿胪”。②西汉武帝太初元年由行人令改名,为大鸿胪属官,秩六百石。协助大鸿胪掌管安排诸侯王、列侯入朝之迎送接待、朝会、封授等活动,百官朝会、少数民族使节朝见之礼仪。《汉书·景帝纪》中元二年: “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 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 颜师古注: “故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而轻贱者遣大行也。”东汉因之,属官有丞一员,治礼郎四十七员。兼管诸郡国在京邸舍。三国魏改名客馆令,西晋复故,七品。百官朝会时,引领中二千石及以下官员行礼。东晋南朝有事临时设置,无事则省。


1、在西汉初称典客,掌归降的各少数民族。景帝中六年改称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又改其属官行人为大行令。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2、到东汉,为大鸿胪属官,俸六百石,掌诸郎,负责斋祠傧仪赞导等事。有丞一人,员吏四十人,治礼郎四十七人。见《后汉书·百官志》。

猜你喜欢

  • 左大将军

    官名。十六国前秦置,地位尊崇。《晋书·符生载记》: “以吕婆楼为侍中、左大将军。”参见“大将军”、“右大将军”。杂号将军名,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任光传》:“(世祖)拜光为左大将军,封武成侯。”

  • 右藏丞

    官名。北齐置为太府寺右藏署次官。隋朝沿置,四员。唐朝置三员,升正九品上。北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金朝改右藏库副使,隶太府监。

  • 礼宾副使

    官名。五代始置,为诸司使之一。宋初沿置,属西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 (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

  • 左当户

    官名。匈奴置。由四贵姓中的兰氏充任。

  • 法部尚书

    官名。清末法部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一人,从一品,特简。掌总理本部事务,监督所属各官。宣统三年(1911),改为大臣。官名。清末置,为法部的长官,见“法部”。

  • 致仕

    指官员告老辞官。《礼记·曲礼下》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说。汉朝并无年龄规定,如大臣年老有病,可随时向皇帝提出。宣帝时,韦贤为相五岁,年七十余,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罢归,加赐第一品。丞相致仕自此始

  • 太宰署

    官署名。北齐置,掌管祭祀诸神的烹宰及行礼等事务,属太常寺。以太宰署令为长官。

  • 中抚军将军

    官名。南朝梁,陈 “中抚将军” 的别称。亦省称为“中抚军”。

  • 达干

    官名。① 突厥阿史那氏别部大臣,世代为其官而无员限。②回纥黠戛斯官之第六等,无员。

  • 监试官

    见“监试”。官名。北洋政府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设于文官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与文官普通考试典试委员会,掌监试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