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翰林学士承旨

翰林学士承旨

官名。唐玄宗始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设翰林学士六员。肃宗至德宗(756—758)以后,从中择年深德重者一人承旨,独承密命。宪宗正式置翰林学士承旨,为学士院之长,职权尤重,多至宰相,然犹为职衔,例由他官兼任。五代后梁一度改称翰林学士奉旨。宋朝以翰林学士中资深者为之,不常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正员官,正三品。辽朝置于翰林院,为南面官,位在林牙下。金朝为翰林学士院长官,正三品,宣宗贞祐三年(1215)升从二品,应奉文字时加知制诰衔,掌撰拟诏命。元朝为翰林兼国史院长官,初置一员,正三品,屡有增减,后定置六员,从一品; 蒙古翰林院亦置为长官,初置一员,从二品,屡有增减,后升从一品,定置七员。明洪武二年(1369)置一员,正三品,为翰林院长官,十四年革。参见“翰林学士”、“翰林学士院”、“翰林院”。


官名。唐朝的翰林学士承旨,为翰林学士首领。《旧唐书·职官二·翰林院》:“翰林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亦如中书舍人,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令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已(以)后,为学士承旨者,多至宰相焉。”

宋朝的翰林学士承旨,为翰林学士院主官,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见《宋史·职官二·翰林学士院》。

辽金元三代都设翰林学士承旨。见《辽史·百官志三·翰林院》、《金史·百宫一·翰林学士院》、《元史·百官三·翰林兼国史院》。

明代时设时废。明太祖洪武二年设翰林学士承旨,十四年又废。明惠帝建文年间复置。见《明史·职官二·翰林院》。

清代不设翰林学士承旨,而设掌院学士。见《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

猜你喜欢

  • 甲坊署令丞

    官名。唐初有甲铠署,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改为甲坊署。设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出纳甲胄 、綅绳、筋角、杂作及工匠。所属有监作二人,府二人,史五人,典事二人。宋不置,金亦于军器监置甲坊

  • 平南抚军上将军

    将军名。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侵宋时置,为侵略军之统帅,正三品。事毕则免。见《金史·百官一》。

  • 司竹长

    官名,汉置,掌种植养护园竹。《通典·职官八·司农卿》:“司竹监,汉有司竹长丞,魏晋河南淇园竹各置官守之。后魏有司竹都尉,隋曰司竹监,大唐因之,有监副监丞,掌植养园竹之事。”

  • 内者令

    官名。一名内谒者令。西汉属少府,掌宫内卧具帷帐,有丞。东汉以宦者为之,秩六百石,名义上隶属少府,有左、右丞各一人。官名,汉置,属少府,为内者长官,俸六百石,掌宫中布帐及诸亵物。左右丞各一人,从官录事一

  • 庙郎

    官名。汉代庙令的属官,《西汉会要·职官一》有“江德坐庙郎夜失火免”的记载。参见“庙令”。

  • 永福营缮提点所

    见“大永福寺都总管府”。

  • 上工

    官名。春秋战国置。乐官。大师属员。《仪礼·大射》: “仆人正徒相大师,仆人师相少师,仆人士相上工。”

  • 亲卫中郎

    官名。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亲卫府置,员十人,品秩同承议郎。选后妃之家有服亲属及翰林学士、三衙管军官在正任观察使以上者子孙充任,掌殿庭宿卫之事。五年罢。武职侍从官名。宋置,见“三卫官”。

  • 土坝州同

    官名。清朝管理北运河土坝之主官。隶于坐粮厅。掌漕粮车运过坝之事。每年南漕抵通,依例移驻河干,按界稽查。所辖土坝车户初为五十名,后为二十名,嘉庆十五年(1810)全裁,事归石坝经纪。

  • 官名。西周置。春秋战国及后代沿置。国君辅相称太傅、少傅,太子辅相多称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汉朝太子少傅和诸侯王国亦省称傅,分别参见各条。魏晋诸王及侯国亦置。宋朝为亲王府官,虽有其名,然未尝除授。明朝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