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力楞

乌力楞

鄂伦春族和游猎鄂温克人的一种公社组织。鄂伦春语音译,由通古斯语“乌力尔托”一词引申而来,意为“子孙们”。最初由同一父系祖先之三四代后裔的个体小家庭组成,户数不等,少则3—4户,多则10余户。户数不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有利于狩猎生产。若干“乌力楞”组成一个氏族,散居山间河旁,地点不固定,常以初居之山河名称命名。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猎品平均分配。最高权力集中于成员全体会议。家族长称“塔坦达”(游猎鄂温克人曰“新玛玛楞”),由全体成员推举,领导公社的生产、分配和处理各种事务。解放前,鄂伦春族的“乌力楞”多已发展为地域(农村)公社,由不同氏族的个体家庭组成(一般皆有亲戚关系);而游猎鄂温克人(即过去被称为“雅库特”者)的“乌力楞”有几种类型:少数仍由同一血缘家庭组成;多数以同一父亲的子女为主,包括一定数量的有亲戚关系的户,渗入血缘较疏的成员;少数由不同氏族家庭组成,仅有一定亲戚关系,非血缘性质已甚明显。地域性的“乌力楞”,枪支、马匹私有,各户占有数量也不相等,有的借用马匹要报酬,已出现相互买卖,但猎场仍公有;狩猎季节一般以自愿结合组成的若干“安嘎”(一作“阿那格”)出猎,其余时间单独狩猎;猎获物由同猎者平均分配或个人占有,兽肉一般还在“乌力楞”内按户平均分配;家族长“塔坦达”已变为狩猎长或小组长;发生纠纷,属同一莫昆(氏族)者,由莫昆达(氏族长)解决,属两个氏族的,由两氏族之莫昆达协商处理;成员不固定,可自由加入和退出;一般夏秋分散游猎,冬季集中居住。民国初期,一些鄂伦春地区的“乌力楞”逐渐被“嘎辛”或“埃勒”(即村、屯)所代替。

猜你喜欢

  • 杨岳斌

    清代湘军将领。原名杨载福。湖南乾州(今吉首)格哨寨人。苗族。咸丰元年(1851),随曾国藩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由士卒擢升至副将、总兵、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同治三年(1864),以攻占太平天

  • 法尊

    1902-1980藏传佛教学者。通称法尊法师。汉族高僧。原籍河北人。武昌佛学院首届毕业生。曾主持汉藏教理学院(1930年建于重庆)。毕生研究藏传佛教,被誉为国内西藏学之第一学者(见太虚:《我去过的西藏

  • 临淄郡王

    金封爵。正大三年(1226),燕(今河北)人张惠降金、受封,专制河南,以拒蒙古。开兴元年(1232),死于三峰山之战。

  • 阿史那泥熟匐

    ?—680东突厥反唐首领之一。又作泥孰匐、泥熟匐。阿史那氏。调露元年(679)十月,单于大都护府辖内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阿史德奉职等联兵反唐,拥其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部众皆应之。击败来讨之唐单于大都护

  • 曼尕赖·苏雅

    西域古地名。位于今新疆南部。《中亚蒙兀儿史》:察合台汗将曼尕赖·苏雅(向阳地)分封给蒙古朵豁剌惕部首领异密·播鲁只之祖乌儿秃布为世袭领地。其东境为苦先(今新疆库车)和特尔布古尔(今新疆轮台),西接费尔

  • 莘王

    金封爵,小国一字王号。海陵王时(1149—1161),辽宗室耶律怀义以降金后久戍西陲有功,进封。皇统元年(1141),已故开国功臣之一完颜娄室追封。

  • 过山榜

    见“评皇券牒”(1170页)。

  • 括地

    金代拘括被非法侵占的官地和无主地以授所迁猛安谋克户或令民请射而官得其租的措施。正隆元年(1156),遣纥石烈娄室等分行大兴府、山东、真定府,拘括系官或荒闲牧地及官民占射逃绝户地,戍兵占佃宫籍监、外路官

  • 指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户口制度规定应负担课役的成年人丁。成丁有年龄规定。晋以年16以上至60者为丁;唐以21以上至59为丁;宋定成丁年龄为20,金减至17岁为丁。元、明、清大体均沿前制。一般有残疾者皆除

  • 宁猛力

    ?—600南朝至隋时钦州少数民族首领。钦州人。族属乌武僚(壮族先民)。宁氏家族世为钦州地区豪门大酋,《新唐书·南蛮传》云:“有宁氏者,相承为豪”。陈朝时被封安州(隋时改钦州)刺史,自恃兵威,雄据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