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南齐书

南齐书

南朝齐史书。纪传体。原名《齐书》,宋代始称《南齐书》,以便与李百药之《北齐书》相区别。南朝齐梁之际萧子显(489—537)撰。原书60卷,现在59卷,包括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子显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高帝萧道成孙,豫章王萧嶷子,入梁官至吏部尚书、侍中。时齐官书起居注、《齐职仪》、江淹和檀越《齐国史》、十志及刘陟和沈约两家《齐纪》、吴均《齐春秋》、王逸和熊襄两家《齐典》俱在,子显复请于朝廷,编纂此书。主要取材于檀越、江淹的书稿,也参酌沈约、吴均之史著。约成书于梁天监十三年(514)以后、普通七年(526)以前。记萧道成建齐至萧宝融被废7帝23年间(479—502)历史,为研究萧齐史基本文献之一。纪传中包含着不少南北交往及周边诸族之资料。《魏虏传》叙述拓跋鲜卑兴衰史,尤其是对北魏京都平城的记载,为了解北魏京城建筑、经济、文化留下珍贵资料。同时传中还涉及北魏的官制、舆服、礼仪等等,为研究拓跋鲜卑典章制度、生活习俗提供不少原始记载。《蛮东南夷传》则记述西阳蛮、南襄城蛮、司州蛮、巴建蛮、酉溪蛮、黔阳蛮、湘川蛮、郢州蛮等与齐朝关系、反抗斗争及风俗习惯;东夷高丽、加罗国、倭国、南夷林邑国、扶南国等与齐之交往。《芮芮虏河南氐羌传》简单介绍柔然、吐谷浑、仇池氐杨氏、宕昌羌的情况。为研究南北朝民族史的重要史籍之一。以宋蜀大字本为早,已有缺页。汲古阁本、武英殿本、百衲本、金陵书局本较通行,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猜你喜欢

  • 匐俱

    见“移涅可汗”(2069页)。

  • 萨拉巴哈什

    见“萨尔巴噶什部”(2014页)。

  • 敷答河千户所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所之一。亦作法坦河所。永乐七年(1409)四月,奴儿干鞑靼首领忽刺冬奴等65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所,与伏里其、乞勒尼2卫同时建立,据考在前苏联境内黑龙江下游伏答河流域。

  • 西买日

    土族语音译,意为“炒面盒”、“供献品”。土族民间交际风俗。流行于今青海互助地区。约源自元、明时期。土族招待贵宾时,桌上摆一长宽各约20厘米的彩绘木盒(亦有用圆形木盒的),内装炒面,上装饰酥油花,顶端置

  • 金方昌

    1921—1940抗日英雄,山东聊城人。回族。中学时代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组织指引下,赴山西“抗日民族大学”学习。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

  • 国论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国论”意为“国”, “勃极烈”意为“官长”,合为“国家级的官长”之意。在勃极烈系列中是级别较高者,仅次于都勃极烈和谙版勃极烈。《金史·国语解》谓:“尊礼优崇得自由者。”类似

  • 回族烙花工艺

    一种在筷子上烙出美术图案的特种工艺。起于清末,盛行于河南省南阳回族中。采用伏牛山特产的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色比象牙的冬青木作原料,经选料,刨光、定型,用铁笔烧红,在上面烙制美术图案和书法等12道工序制

  • 忽兰赤斤

    元代地名。又译呼兰齐勒。位于蒙古国都城和林(又作哈刺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为岭北行省手工业聚居地之一。定宗二年(1247)途经其地的张德辉著《塞北纪行》(又作《岭北纪行》)载,其地“乃奉部曲民

  • 通司舍人

    吐蕃官名。藏文写作“lo tsaba”,有两种含义:在佛教界指专译佛经的“译师”;在官场指专管翻译或译写往来文函之职,或称作“译人”、“通事”。后世又称之为“舌人”(担任口译工作者)。

  • 彭玕

    唐末吉州土官。吉州(今江西吉安)庐陵赤石洞蛮首领。曾为胥吏,因蓄有大志,辞职归农,在家乡王岭山破家鬻产,打造刀枪,制作甲胄,与兄弟倡率义师,以自卫乡里为名,招收武勇之士500余人。立偏裨,设号令,雄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