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景颇族

景颇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有景颇、载瓦、浪峨、喇期等支称。共有119209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梁河、陇川、潞西、瑞丽5县和畹町镇,还有部分散居于泸水、昌宁、耿马、澜沧等县。此外,在缅甸、印度等国也有分布。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分景颇语(属景颇语支)和载瓦语(属缅语支)。本世纪初曾使用过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流传不广。传说其先民曾活动在青海地区,后逐渐南迁至藏东南、川西北及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上游地区。唐时为“寻传”部落的一部分,以采集狩猎为生。元代多以“峨昌”称之。近代有称其为“山头”。解放后统称景颇族。从公元8世纪以后至14世纪,一些居于河谷平坝的景颇族人已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但据元李京《云南志略》载,一些居于山区的仍“不事农田,入山林采草及动物而食”。15世纪后又逐渐移居德宏地区,主要从事刀耕火种,后因受当地傣、汉、阿昌等民族先进生产技术影响,出现旱地犁耕农业,到18世纪又学会种植水田。随着生产力提高,土地所有制也从公有向私有转化,在景颇族社会原先带有原始公社色彩的山官制也随着私有制发展不断演变,有些地区出现了具有封建领主性质的山官,一些地区因受汉族影响,逐步向封建地主经济过渡,但发展总的趋势十分缓慢。到解放前夕,除部分地区外,大部分仍处于过渡状态,原始公社制残余仍比较浓厚。以一夫一妻制家庭为主,有转房制和妻死续娶妻姊妹习俗。流行单向姑舅表婚制,因其世代相传,形成固定的“姑爷种”和“丈人种”缔婚集团。通行幼子继承制。信奉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盛行占卜、巫术。行土葬,得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不分男女,能歌善舞。传统节日有“木脑”和新禾节。富有反抗精神,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掀起反抗山官的武装起义,在一些地区推翻了山官统治;19世纪90年代与傣、汉等民族一起先后两次反抗英帝国主义入侵陇川;20世纪40年代初又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大力发展生产和文教卫生事业,过去的落后面貌有了明显改变。

猜你喜欢

  • 镇远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南部。唐代置梓姜县,隶奖州。宋为邛水县地,属思州。绍兴元年(1131),以黄平城名镇远州,始得名,非今县地。元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治所在今镇远镇。至元十八年(1281),改为镇远军

  • 祭家堂

    德昂族个体家庭的祖先崇拜形式。流行于云南保山潞江坝一带。每年小祭两次,若修房建屋则大祭。祭时,备米、饭各7碗,每碗上置铜钱3文,草烟、茶叶各7堆,铁7小块,纸旗14面,鲜花14朵,盐1团,衣服1套,水

  • 茅冈长官司

    明清湖广土家族土司。明正统(1436—1449)中置。治所即今湖南大庸县西北茅冈。清顺治四年(1647),长官覃荫祚归附,仍授原职,颁给印信,住牧茅冈。雍正十二年(1734),长官覃纯一被迫纳土,呈请

  • 宝巴

    见“保八”(1680页)。

  • 苻雄

    ?—354十六国时期前秦大臣。字元才。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人。前秦开国主※苻健之弟。善兵书,多谋略,礼贤下士。曾率军自潼关八至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助兄健进据关中。东晋永和七年(351),兄

  • 旧土尔扈特部南路左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置,渥巴锡汗从弟一等台吉伯尔哈什哈裔。初驻牧斋尔(今新疆托里及裕民县一带)。三十八年(1773)徙居珠勒都斯(今焉耆西北)。设1佐领。隶乌讷恩素珠克图南路盟

  • 兴辽国

    辽代渤海人建立的反辽政权名。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渤海始祖※大祚荣裔孙※大延琳创建。大延琳初仕辽,任东京舍利军详稳,早有复国之志,是年八月,趁“岁大饥”,民怨思乱之机,率部众杀户部使韩绍勋、副使

  • 允禵

    1688—1755清朝皇子。满族,爱新觉罗氏。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同母弟。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贝子。五十年,从康熙帝巡视塞外,自是辄从,深为康熙帝所爱。五十七年(1718),以抚远大将军,征

  • 砍土镘

    维吾尔族农具,似板锄。

  • 赵安

    ?—1444明代甘肃临洮藏族土司。字仲盘(又作仲磐)。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从兄赵琦罪株连,被谪戍甘州(今甘肃张掖西北)。三十年(1397)调宁羌卫。永乐元年(1403),赴京师贡马,受嘉奖,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