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离江记
游记。1篇。明董传策(字原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撰。是篇专记广西漓江(府江段)两岸景色及少数民族社会情况。谓:“彼中洞丁招主,往往衅状相通。今昭平建设土巡检司,亦略扼其咽吭。谓宜听诸土官报效,兵自备粮饷剿逐,苟得尺寸地,即以立其次子为巡司官,……令通峒丁盐米,禁其侵暴,久而化诱诸僚为良民,因可潜消土官诸子弟相仇杀事,或亦一筹耳。”云云。为研究广西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参考资料。载于《粤西文载》卷21。
游记。1篇。明董传策(字原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撰。是篇专记广西漓江(府江段)两岸景色及少数民族社会情况。谓:“彼中洞丁招主,往往衅状相通。今昭平建设土巡检司,亦略扼其咽吭。谓宜听诸土官报效,兵自备粮饷剿逐,苟得尺寸地,即以立其次子为巡司官,……令通峒丁盐米,禁其侵暴,久而化诱诸僚为良民,因可潜消土官诸子弟相仇杀事,或亦一筹耳。”云云。为研究广西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参考资料。载于《粤西文载》卷21。
西域古镇名。见《新唐书·地理志》。唐朝政府在军队戍守之地设“镇”等军事机构。该镇当设在于阗西南380里之皮山城。《塔里木盆地考古记》认为其地在今新疆皮山县东阿子麻扎古址。
碑铭。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参赞海兰察等捐资5千两,于西藏拉萨磨盘山之南建庙,作为摄政济咙呼图克图住锡之所,翌年落成,乾隆帝赐名“永安寺”,颁满、汉、蒙、藏四体匾额。钦差驻藏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和宁
?—1800清代云南拉祜族反清首领。云南省澜沧县人。拉祜族。嘉庆四年(1799),响应双江以※李文明为首的拉祜族农民起义,率澜沧拉祜族农民起义军渡辣蒜江到双江与李文明义军会师,共同指挥攻打缅宁城,并占
清末民初新疆货币之一。民国后又称“老票”、“喀票”。光绪三十四年(1908),新疆官钱总局建立后,在上海印制大型老龙票100万两,面额为红钱四百文(合纹银1两,主币)。民国元年(1912),又印制、发
?—407十六国时期鲜卑多兰部首领。又作没奕干。为本部帅,率众驻牧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故又称高平鲜卑。东晋穆帝升平四年(360),领众数万降前秦,被苻坚徙置于塞外,封安定北部都尉。孝武
?—1688清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纳喇氏。兵部尚书噶达浑之子。顺治十四年(1657),袭父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为王府长史。康熙九年(1670),任正红旗满洲都统。十四年(1675),授镇安将军,驻防河
唐代吐蕃对五种执事者的统称。藏文称“拉阿”。“拉”,原义为“高尚”或“上”,即后来意为“上师”喇嘛的“上”。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制订社会规范时,此“拉”字应做“首脑”解为妥。据《德乌佛教史》载,“五拉”
见“失里绵卫”②(591页)、“细木河卫”(1555页)。
西夏学者。为崇宗、仁宗朝人。官御史承旨、番学士。曾参考《文海宝韵》和《手鉴》重新校定刻印西夏文字典《音同》。仁宗乾祐七年(1176)编纂西夏谚语、格言。死后由学者王仁持整理其遗稿,于乾祐十八年(118
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为洪武年间(1368—1398)就黄河西南岸隋唐胜州遗址所筑之城。是控制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据点。明代筑城时,选胜州遗址西北角为城址,城较小,周约2公里。由于是用灰土夯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