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祅教

祅教

古代波斯宗教。又称火祅教、拜火教、琐罗阿斯德教、玛兹达教。公元前6世纪左右波斯人琐罗阿斯德创立。后流行于波斯各地,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定为国教。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该教暂衰落。信徒多移居印度西海岸。奉《阿维斯陀》为圣经。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神,污浊、黑暗、破坏、死是恶神、主宰善端的神祇是阿胡拉·玛资达,恶神的最高主宰是安格拉·曼纽(希腊人称为“阿赫里曼”)。善与恶彼此间经常进行斗争。善神创造肥土沃壤,家禽家畜、土、水、火;恶神创造贫瘠荒漠,凶禽猛兽、毒蛇、害虫、疾病、死亡。世人应该弃“恶”就“善”,否则死后便要受阿胡拉·玛资达的审判,或送上天堂,或投入地狱。其警世箴言是:“善思、善言、善行”。提倡拜天、拜火,其传入中国最早始于北魏。北魏、北齐、北周皇帝相继带头奉祀。西域焉耆、高昌、疏勒,于阗也先后皈教,隋唐时,长安、洛阳等地进一步流传,东、西两京都建有祅祠,并置萨宝以管理教徒,每岁定时祭奉。会昌五年(845),因武宗采纳道士赵归真建议,罢黜佛教。该教与景教、摩尼教也同时被敕命禁止。但镇江、汴梁等地至北宋末还有袄祠,高昌、于阗也流传至10世纪。

猜你喜欢

  • 翁果岱

    明代蒙古科尔沁部贵族首领,奎蒙克塔斯哈喇曾孙。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与叶赫部贝勒布斋及乌拉、辉发、锡伯等九部联合出兵3万,进攻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古勒山兵败。三十六年(1608),复应乌拉部

  • 伶僚

    见“仡伶”(571页)。

  • 阿尔迪

    ?—1696清朝大臣。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初从科尔沁札鲁特地方率众归清,授一等侍卫,累晋至散秩大臣、内大臣。康熙三十三年(1694),奉差安设口外路驿站,于喜峰口外设立15站,古北口外6站,独石口外

  • 马良

    清末民初军官。字子贞。河北清苑县人。回族。幼习武,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山西武备学堂和直隶陆军速成学堂教习,后在北洋军中任军职至旅长。1916年任山东济南镇守使、第二师师长,

  • 仔本

    藏语音译,意为“审计官”。原西藏地方政府仔康内主管官员。额设4名,四品衔,由贵族出身的俗官充任,可升噶伦。主管政府财政收支,贵族庄园差税及俗官系统事务,其地位与仲译钦布平行。具有实权。下设管理文件、杂

  • 章拉则

    参见“拉孜”(1366页)。

  • 伊吾军使

    官名。景龙四年(710)置于伊州西北之甘露州(今巴里坤肋巴塘)。为唐北庭都护府所属伊吾军之长官。辖兵3000,马300。蒲类东各守捉及州、镇驻兵皆归其节度。

  • 毛哄达

    鄂温克索伦族社会的家族公社的家族长。当选条件为,年龄40岁以上,聪明能干。详见“毛哄”(359页)。

  • 玛甲玛

    傈僳语音译,亦称“玛甲伯”,意为“为死者指路”。旧时云南怒江等傈僳族祭奠死者的仪式之一。当有人去世时,丧家用猎枪向天空鸣放三枪以报丧,同村寨的人听到枪声便自觉前去帮办丧事。先替死者洗澡、梳头和换新衣服

  • 彭波百户部落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省海北刚察境内那任秀玛地区,为从黄河南迁至刚察最早部落之一。相传200年前,从西藏拉萨彭波地方迁来四、五户牧民驻牧于今那任贡马地区,后原居黄南的刚察贡玛部落亦迁此。由于刚察贡玛部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