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舍利畏

舍利畏

?—1274

宋末元初云南各族起义领袖。亦作舍里威、舍利威或舍利。白族僧人。生于大理。宋理宗宝祐元年至五年(1253—1257),蒙古军在忽必烈和兀良合台率领下,深入云南,灭大理国,征服彝、白等各族各部,掳掠人口为奴,搜刮财物以充军资,圈占土地为牧场,大量征发兵役和差役,激起各族群众的强烈愤怒。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1264),联合威楚(今楚雄)、统矢(今姚安)、鄯阐(今昆明)及滇东37部诸爨起兵,杀各处守将,武装起义,众至30万。率义军先后攻取鄯阐、统矢、威楚、新兴(今玉溪)、石城(今曲靖)和寻甸等重镇,动摇了蒙古贵族及其代理人在云南的统治。不久,遭到蒙古驻军和大理总管段实(信苴日)的镇压。起义军先受挫于威楚,继兵败统矢。同年秋,集10万义军,谋攻大理,又遭蒙古都元帅也先和段实的反击,兵败安宁。义军据点鄯阐、威楚、新兴、石城相继失陷,37部亦被镇压。被迫率余部退入山区,发动群众,以图再起。元至元十一年(1274),率众再度起义,不幸被化装为商人的段实奸细石买刺杀。起义虽告失败,但沉重教训了蒙古贵族和大理总管。同年,元世祖派回回人赛典赤治理云南,推行军政制度改革和经济改革,建行省,“置郡县,署守令,行赋役,施政化”,缓和了当地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猜你喜欢

  • 唐代南诏亲属称谓。《新唐书·南蛮传》:“蛮谓兄为‘容’”。元和十一年(816),南诏弄栋节度王嵯巅杀劝龙,立龙晟弟劝利(又名劝利晟)为王。劝利赐王嵯巅蒙氏,封“大容”。

  • 壳壳

    见“浑脱”(1740页)。

  • 弘吉剌

    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又作翁吉剌、弘吉列、晃吉剌、雍吉烈、瓮吉里、翁吉剌惕等。《辽史》译作王纪剌,《金史》译作广吉剌、光吉剌。为一较大游牧部落,有许多分支,主要是亦乞列思、豁罗剌思、斡勤忽

  • 赶乌墩

    见“乌墩”(331页)。

  • 班丹扎什

    十五世纪藏族高僧。又作班丹扎释、班丹扎释巴藏卜。明永乐五年(1407),应明帝邀,赴南京。曾奉明帝命,护送西藏大宝法王德银协巴返藏。后屡奉命出使西域诸地,促使这些民族地区归顺明朝,致使“远夷率服,边境

  • 土府同知

    官名。辽代始设同知府事,金、元因之。明为知府的佐贰,分掌督粮、捕盗、治农、水利、屯田、民政、牧马等事。又在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府同知,秩正五品,管理所辖部众各种事务,守疆土,修职贡,纳租赋。并

  • 唾契汗部

    见“契翰部”(1565页)。

  • 龙婆伽利

    焉耆王。又作先那准。龙突骑支弟,王族龙姓。唐贞观十八年(644),随颉鼻叶护等奔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城废址)投唐。二十二年(648),唐将阿史那社尔平焉耆,斩西突厥扶立之焉耆王龙薛婆阿支,立其为

  • 奥衍突厥部

    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析四辟沙、四颇惫民户所置,为圣宗34部之一,镇东北女真境。其部民原为所俘奴隶,时获释免,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部族军属黄龙府都部署司。

  • 佛庐

    藏族音译,意为“毡帐”或“宝帐”。唐代吐蕃人居住之帐幕。贵族与百姓均居之,有大小之别。《新唐书·吐蕃传》:其赞普“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其卫候严,而牙甚隘。部人处小拂庐。”其百姓所居小拂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