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翎
清代官员的冠饰。以鹖鸟羽毛制作,插于冠后,蓝色,故称。原定,五品以上官酌情赏戴花翎,六品以下即赏戴无眼蓝翎,以示辨别。侍卫中蓝翎侍卫、銮仪卫中满洲整仪尉、六品苑丞、前锋校、护军校等,例戴蓝翎。初用以赏赐官阶低而有功者,后渐滥,可以出钱捐戴。咸丰九年(1859)定,捐一蓝翎,输银4千两。
清代官员的冠饰。以鹖鸟羽毛制作,插于冠后,蓝色,故称。原定,五品以上官酌情赏戴花翎,六品以下即赏戴无眼蓝翎,以示辨别。侍卫中蓝翎侍卫、銮仪卫中满洲整仪尉、六品苑丞、前锋校、护军校等,例戴蓝翎。初用以赏赐官阶低而有功者,后渐滥,可以出钱捐戴。咸丰九年(1859)定,捐一蓝翎,输银4千两。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是称据该书“显祖纪”,他载稍异,该书“勿吉传”记为“具弗伏”;“契丹传”与《辽史·营卫志》记为“伏弗郁”。据契丹古老传说,一神人乘白马,与一天女驾青牛车
苗疆古迹。位于湖南保靖县龙溪的要坝。北面靠山,南临酉水,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半公里。1975年试掘,遗物出土有陶器:泥质绳纹灰陶缸、砖、瓦等,有战国铜戈、山字铜镜等铜器。城遗址高出酉水河面约50公尺。
?—566南北朝时期三峡地区少数民族起义首领之一。荆州(今湖北江陵)人。西魏恭帝二年(555),乘蛮帅向镇侯等诸蛮族叛西魏附南梁之机,率众攻陷信州(治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北周武成(559—560)初
见“好儿趁”(937页)。
见“哈儿分卫”(1638页),“哈里分卫”(1639页)。
?—1692清文臣、书画家。字东辛、号江上外史,又号郁冈扫叶道人“逸叟”等。江苏镇江丹徒人。回族。顺治九年(1652)进士。由刑部郎探监察御史,巡抚江南。为官敏干、敢直言,因弹劾权臣明珠而弃官归里。居
晋代鲜卑出连部首领。见“出连”(567页)。
南朝齐、梁对※吐谷浑国的称呼。因其地在今青海境内黄河之南而得名。辖境东至叠川,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方千余里。其首领慕璝、慕利延、度易侯、伏连筹等曾先后被夏国赫连定、南朝宋、齐、梁封为“河南
见“阿哲濮”(1215页)。
元代蒙古宫廷饮宴娱乐习俗。据陶宗仪《辍耕录》等记载,元朝皇帝每年六月驾幸上都,择吉日举行“诈马宴”(亦作质孙宴或只孙宴),人马盛饰,观赏陈列奇兽。届时,扈从人员将各国、各地、各部进献的珍奇野兽置于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