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这次革命以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发动武昌起义为标志,是年为农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1894年(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进行以推翻清朝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活动。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增长,在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纷纷建立的基础上,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设总部于东京。在国内外分设支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成立后,以机关刊物《民报》为主要阵地大力宣传革命纲领, 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划清革命与改良的界限,批驳了保皇谬论,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壮大了革命力量。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帝国主义不断加深侵略和清政府日益反动的统治下,全国广大群众的自发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收回利权和抵制外货的爱国反帝运动逐渐高涨。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向帝国主义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川、鄂、湘、粤等省立即掀起保路运动,使清政府惊慌失措,穷于应付。10月10日(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推动下,成功地发动了武昌起义,组成湖北军政府。在武昌首义的推动下,各省纷纷响应,两个月内,全国就有十四个省区脱离清政府而宣布独立,群众的自发斗争席卷全国,汇合成了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清王朝的统治迅速解体。1912年1月1日(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独立各省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各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南京临时政府实施了符合共和民国原则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令,注意改革教育和移风易俗,还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帝国主义为确保其在华既得权益并继续奴役中国,极力扶植袁世凯以代替行将覆灭的清政府,阴谋破坏中国革命;清政府为挽救垂死统治,也只好重新起用袁世凯。袁世凯在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先要挟清政府向他交出军政实权,再软硬兼施迫使革命方面妥协,乘机篡夺全国政权。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力下,革命党人被迫让步,同意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为条件,举袁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颁发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孙中山履约辞职, 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在北京就职,随后临时政府北迁,革命果实被地主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所窃夺。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清王朝,摧毁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软弱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没有受到触动,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资产阶级共和国徒有其名,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猜你喜欢

  • 庆历增币

    宋仁宗时辽对宋的外交讹诈事件。仁宗即位后,屡败于西夏。辽最高统治集团乃乘宋困敝进行讹诈:一面派大军压境;一面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三月,遣使持国书至宋,以周世宗时所攻取的关南本后晋石敬瑭割予契丹

  • 四时捺钵

    辽代以春、夏、秋、冬四季而设置的四处行帐,犹汉族皇帝的行在、行营。辽建国后,皇帝按四时外出游猎,以契丹内外大小臣僚及部分汉官随行扈从,并于游猎地区设置行帐,名为“捺钵”,以为驻跸之所。捺钵初无定制,至

  • 陈峒起义

    南宋孝宗时湖南农民起义。荆湖南路郴州(今湖南郴县)官府榷酒,官吏贪残虐民。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宜章(今属湖南)农民陈峒聚众举行起义。以当地山林为据点,四出袭击官军,深得民众拥护,队伍迅速扩大至

  • 洪武置藩

    明初实行的分封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地,规定诸王不能干预地方民政,但王府设有护卫军。为防止蒙古贵族骚扰,朱元璋让有才干的几个儿子镇抚北方诸塞,

  • 海陵政变

    金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熙宗晚年,贵族宗弼掌握军政大权,政局尚称稳定。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宗弼死,皇后裴满氏(悼平后)干预朝政,引起朝中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再度激化。熙宗惶恐焦燥,急于稳

  • 安抚使司

    官署名。简称安抚司。隋炀帝时始有安抚大使之号,为行军主帅之兼职。唐前期地方有战争或天灾损伤,派大臣巡视安抚,也往往加以安抚使之衔。后期则不复置。宋初诸路有用兵等事,则以朝官出任安抚使。后渐成定制,诸路

  • 黄门省

    官署名。即门下省。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称黄门省,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复旧称。参见“门下省”。

  • 李傕、郭汜之乱

    东汉末年封建军阀之间的混战。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掉董卓。董卓部众尚有十多万人,王允欲解除其武装。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以为王允偏向关东军,倘若解除军队武装, 日后必然要被王允等人消灭。于是以为董卓报仇之

  • 输籍法

    即输籍定样。隋朝确定户等及纳税数额的方法。隋文帝为搜括户口,采纳宰相高颖建议,行输籍之法,即由中央确定依据资财划分户等的标准,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称为“输籍定样”,颁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由县

  • 夷陵之战

    刘备与孙权间的战役。刘备据有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后,孙权截杀关羽,袭取荆州。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率军十万余,顺江而下。蜀军在巫峡和夷陵(今湖北宜昌东)间七百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