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七史商榷

十七史商榷

一百卷。清王鸣盛撰。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礼堂、西庄,号西沚。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甲戌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擢侍读学士,充福建乡试正考官,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左迁光禄寺卿。少时从沈德潜学诗,并从惠栋治经。尤善诗文,精通经学,特别是史学方面。治经效法汉儒,并且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对中国古代制度、器物、人物、碑刻、地理等都有考证。著有《十七史商榷》《蛾术编》《尚书后案》《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钱大昕尝谓自惠、戴之学盛行,学者但治古经,略涉三史,三史以下皆茫然不知。鸣盛与大昕皆以博学工诗文称,研经一以汉人为师。其书辨博详明,与《廿二史考异》不相上下,当考证其典制之实到建制沿革,皆详尽原备;当考证其事迹之实,从年经月纬、部店州次,皆条分缕析。并取稗史丛说来验证其中的脱误,最详于舆地、职官、典章、制度。计《史记》六卷《汉书》二十二卷、《后汉书》十卷、《三国志》四卷、《晋书》四卷、《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四卷、《新旧唐书》二十四卷、新《旧五代史》六卷,一共十七史。另外论史家义例崖略,为缀言二卷,主要在于校勘补正,当核事件之虚实,辨别异同。其书可谓述作之选。此书有乾隆丁未(1787年)刻本。

猜你喜欢

  • 结水浒传

    见《荡寇志》。

  • 太平总类

    见《太平御览》。

  • 太原段帖

    四卷。清段叔玉(生卒年不详)刻博山书。段叔玉,生平不详,为傅山的同乡后辈,工于刻石,为傅山之子傅寿髦所赏识,学傅山书,故收藏甚多。该帖刻成于康熙癸亥,此帖中皆为傅山七旬以后所收,多录古人诗文,自书较少

  • 通纪直解

    十六卷。明张嘉和撰。嘉和履历不详。此书叙述从明洪武到天启年间,都是按年编写,是为正编。从十五卷以下是续编,主要是记述崇祯朝的大臣事迹。书前为本纪,名臣之传附后,其中有关时事、大臣奏疏,如杨涟诸公二十四

  • 读通鉴纲目条记

    三卷。清李述来撰。述来字绍仔,武进(今属江苏)人,侨籍仁和,为阮元视学浙江时所取士。朱子《纲目》非自成之书,其间抵牾自有之。述来少涉《纲目》,所见诸本如御批通鉴纲目本,元本,明正德本,嘉靖本,万历本,

  • 鳌溪文集

    二卷。元周闻孙(生卒年不详)撰。闻孙,字以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集前有永乐(1421)邹缉序。称其年三十五举进士。会试中乙榜。揭傒斯荐入史馆,奏修宋、辽、金三史应以宋为正统,不合统治者意图,出为

  • 测海集

    六卷。清彭绍升(1740-1796)撰。彭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自号知归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选知县,不就。早年负志节,好读陆王诸书。后研读《大藏经》,绝欲素食,有出

  • 承德府志

    六十卷,首二十六卷。清海忠纂修。海忠,字靖堂,长白人,道光六年(1826)任承德知府,历官热河兵备道等职。承德府旧无志,“海忠守是邦,以承德向无志乘,公暇从事采辑”,遂成此志。道光十一年(1831)刻

  • 麟史称准

    四卷。清黄炳垕撰。炳垕字蔚亭,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同治庚午(1870)举人。精研天文历算,著有《五纬捷算》、《交食捷算》、《测地志要》及《诵芬诗略》、《黄氏家录续录》、《黄忠端公年谱》、《黄梨洲先生

  • 高忠宪公年谱

    二卷。清高世宁编。世宁明清之际江苏无锡人,字季远,为谱主高攀龙(详见《高子年谱》)之少子。此谱系据华允诚《高子年谱》编成。首有吴兴祚等人序,崇祯恤赠制词、谕祭文,小像、文震孟题词、董其昌等人撰像赞。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