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己畦诗集

己畦诗集

十卷。《残余》一卷。清叶燮(1627-1703)撰。叶燮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因晚年隐居横山,学者称横山先生。康熙九年(1670)进士,十四年(1675)官宝应知县。不久因“伉直不附上官意”,被借故落职。此后绝迹仕途,卓然孤立,不以时势为转移。曾纵游海内名山大川,寓佛寺中诵经著述,教授生徒。叶燮一生成就主要在诗论。有《原诗》四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为诗歌理论,论述“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外篇为诗歌评论,主要论工拙美恶。这是叶燮的主要贡献。其诗文创作,熔铸古今,在清初自成一家。其文一方面继承了“文以载道”说,另一方面又能因时适世,巧加变化。或直抒胸臆,顿挫激昂;或议论风发,语言雄辩;或随意挥洒,流转自如。时人称之为“文章巨手”。其中以《留侯论》、《范增论》、《诸葛孔明论》诸篇较著名。其诗宗韩杜,气象高浑,造语成熟老练,颇见境界。其著作除《原诗》外,还有《诗集残余》一卷、《己畦文集》二十二卷、《汪文摘谬》一卷、《江南星野辩》一卷。此集张玉书序,称“其诗铺陈排比,顿挫激昂,类少陵;诘屈离奇,陈言刊落,类昌黎;吐纳动盈,浑涵光茫,类眉山。洵燮诗之定评。至其性伉直,知宝应县,卓著循声。其时县苦兵差,作诗讽喻。其残余稿中诸作,犹可想见其爱民之心,是固足以传。何况其主持东南坛坫几三十年,门下弟子如沈德潜,文章沆瀣,流风所被,逾百年而不衰。燮与士祯虽异趣,而士祯固未尝不引为同调。要其著作,意必钩元,语必独造,宁不谐俗,不肯随俗,于诸名家中,能拔戟自成一家者。康熙二十三年(1684)曾有刊本,岁久残失。至乾隆十六年(1751),其曾孙昭九,玄孙叔暮,访求原本,重为补刻,即此本。当时本与文集合刊,有乾隆十六年(1751)二弃草堂刊本。

猜你喜欢

  • 草阁集

    六卷。《拾遗》一卷。《文集》一卷。附《筠谷诗》一卷。明李昱(约1367前后在世)撰。李昱,字宗表,号草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洪武中,官国子监助教。著有《草阁集》。李昱元季避战乱于浙江永

  • 荛圃藏书题识

    十卷。清黄丕烈撰。此为江阴缪荃孙、苏州章钰(1865-1937)、仁和吴昌绶等人辑本。缪氏从乌程张氏、刘氏,松江韩氏、海盐张氏诸处得其未藏者,编纂而成。分列四库,对其流传情况详注于各书之下,另附《刻书

  • 京氏易

    八卷。汉京房(见《易飞候》条)撰。辑佚书,清王保训辑。王保训,江苏无锡人,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候选知县。京氏之《易》,汉元帝始立博士。东汉末费氏《易》兴,而京氏之学衰,晋代犹有传习。《隋书·经

  •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1316-1382)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

  • 释名略例

    一篇。清顾广圻撰。顾广圻(1770-1839)字千里,号涧薲,又号涧蘋,自号思适居士,晚年以字行。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嘉庆间诸生。其学得自江声,为时人推重,尤精校雠。尚著《说文考异》五卷、《思适

  • 谷音

    二卷。元杜本(1276-1350)编。杜本字伯源,江西清江人。元武宗、文宗均召而不仕。惠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又称疾归。人称清碧先生。有《清江碧嶂集》,此集卷末有张榘跋称:右诗一卷,凡二十三人,无名者四人

  • 广雅堂论金石札

    五卷。清张之洞(详见《书目答问》条)撰。著有《张文襄公全集》。此书收入张文襄全集本中。同治末年潘祖荫服官京朝时,张之洞方入翰苑。潘氏好收集殷周古器,张每得必商略其事。故潘氏所得古器,之洞皆有所考订。其

  • 丁氏明史外国传西域传地理考证

    各一卷。清丁谦撰。丁谦,有《丁氏宋书南齐书梁书夷貊传地理考证》等书,已著录。是书对《明史·外国传》、《明史·西域传》的朝鲜、蒙古等地做了考证,订正了《明史》中一些不正确的地方,比如明人鄙夷元裔,称为鞑

  • 孟义订测

    七卷。明管志道编。管志道字登之,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东北)人,生年不详。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此书注解《孟子》,分订释、测义二例。所谓“订释”,指取朱熹的注释而加以订正;所谓“测义”,指自出其义。《四库提要

  • 选诗约注

    十二卷。明林兆珂(约1589年前后在世)撰。林兆珂字孟鸣,福建莆田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刑部侍郎。著有《诗经多识编》。是编取《昭明文选》所录诸诗,重为编次,以时代先后为序。其训释文义,较旧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