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衡山县志

衡山县志

①六卷。明刘熙修,何纪纂。刘熙,南昌人,曾任衡山县知县。何纪,马平人,曾任衡山县教谕。民国十三年(1924)邑人康和声于京师图书馆见明弘治元年所修《衡山县志》,手抄携归湘垣,适同邑赵恒锡长省政,见而叹赏。以衡为故籍,不可使之无传,亟促之复校重印,资助其成。《衡山县志》弘治元年(1488)刻本。此志以衡山为五岳之一,记述甚详,较为得体。然其以星野列诸建置沿革之首,疆域则图考阙如,宦迹仅列职名而不记事实,均不符志例。其门类则杂乱无章,疏漏尤多。该志尚有民国十三年(1924)衡山康和声铅印周镗续刻本流行于世。② 五十五卷,首一卷。张富业修,林拱榆等纂。张富业,武宁人,曾任衡山县知县。林拱榆,衡山县人,举人,曾任江南盐城县知县。衡山县志创修于明代,流传极少。迄清康熙初邑令王家贤重修,后又有葛亮臣等续修。此志则为续葛志而作。《衡山县志》道光三年(1823)增刻本,共五十五卷首一卷。目类依次为星野、图考、建置、沿革、疆域、形势、山川、户口、田赋、水利、城池、关隘、津梁、古迹、公署、学校、祀典、祠庙、风俗、兵制、屯田、边防、驿传、铺递、苗瑶、武功、屯练、寺观、盐法、茶法、钱法、木政、榷政、矿政、蠲政、职官、选举、封荫、政绩、人物、列女、隐逸、流寓、仙释、方技、古帝王、故宫、陵墓、僭窃、艺文、典籍、金石、物产、祥异、杂识、外纪。此志卷首图说颇精审。其星野考证翔实,所绘翼珍及朱鸟七宿诸图,于衡县亦称允当。旧志对于建志沿革,皆相应谓衡山为古糜子国,不无错谬。此志则博稽湖广、湖南两通志及府志而订正之,具有卓识。其古迹辨禹碑之误,考证有据,尤为有裨史实之作。艺文搜录宏富,为全书之冠。惟以清之诰敕及历代宸翰、祭文列首,则颇失芜杂。③ 四十五卷,首一卷。李惟丙修,文岳英、旷学熊纂。李惟炳,琴水人,曾任衡山县知县。文岳英,邑人,曾任户部主事。旷学熊,邑人,候选训导。《衡山县志》光绪元年(1875)刻本。此志特详图考,其衡山专图,尤为精当。旧志祀典归祠庙,田赋并载书院、义渡、寺观等均不符体例,此志则纠正其失。其增典祀、积储、拯恤等目,删苗瑶、边防、茶法、钱法、木政、矿厂等空名,亦具卓见。所为叙述,皆简明扼要,为湘邑志中之佳作也。

猜你喜欢

  •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五卷。宋毛晃增注,其子居正校勘重增。诸家所称《增韵》者即此书也。毛晃,南宋江山(今浙江江山县)人。绍兴(1131-1162年)间进士。精字学,为海内所宗,学者称铁砚先生。另著《禹贡指南》,已佚,清人辑

  • 春秋公羊传注疏校勘记

    十一卷。清阮元(详见《春秋左氏传注疏校勘记》)撰。阮元在组织学者校刻《十三经注疏》的同时,又撰各经校勘记,附刻于每卷之后。《春秋公羊传注疏注勘记》前有阮元序,序后罗列引用书目,有唐石经《春秋》经,陆德

  • 抗心斋经解

    一卷。清末艾作模撰。作模字式成,湖南淑浦县人,生卒年不详,曾参左宗棠、郭嵩焘幕府,晚年掌教卢峰、正峰书院。著有《十三经抉微》《古礼考》《古乐考》《六书正音》等书,皆溺于水中。后其弟子谌百瑞刊印其遗集,

  • 李义山诗注

    三卷。《附录》一卷。清朱鹤龄(1606-1683)注。生平见《愚庵小集》辞目。据《四库全书总目》载:“李商隐诗旧有刘克、张文亮二家注本,后俱不传。”明末释道源始又为李商隐诗作注,其书也散佚。本书为朱鹤

  • 禹贡通释

    十三卷。清童颜舒撰。童颜舒字霁山,陕西洋县人,道光举人,官学博。本书有童颜舒自作“凡例”,首为《禹贡总考》,其他依次为《山川总考》、《九州分考》、《赋贡总考》、《山川附论》、《理财附论》,最后是《问答

  • 文选旁证

    四十六卷。清梁章钜(1775-1849)撰。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清文学家,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综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也能诗,著作颇多。有《制义丛话》、《楹联丛

  • 南耕词

    六卷。清曹亮武(约1654年前后在世)撰。亮武字谓公,号南耕,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有《南耕草堂诗》多种,《南耕词》先刻五卷,其第六卷乃其丧偶后所作,续刻于后,而以棹亡词十阕附之。亮武以倚声擅名,与

  • 王文成集传本

    二卷。清毛奇龄(详见《仲氏易》)撰。记述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事迹。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人,谥号文成,明代心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毛奇龄宗师王守仁,其籍贯萧山又与余姚同郡,遂特为其作传,上于史馆。后其

  • 景紫堂全书

    五册,十七种,八十一卷。清夏炘(详见《诗章句考》)撰。全书所收多为经学著作,如《檀弓辩误》三卷、《读诗札记》八卷、《诗章句考》一卷、《朱子诗集传校勘记》一卷等。其中有些本书有专条介绍。另有《养疴三编》

  • 测海楼旧本书目

    四卷,附录一卷。陈乃乾编。陈乃乾(1891-1971),浙江海宁人。民国十九年(1930),扬州吴引孙将测海楼所藏图书出售,陈与董康力致其书于沪,使其所藏善本得以查实。此目摘录其书名、卷数、册数、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