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述书赋

述书赋

二卷。唐窦息(生卒年不详)撰。窦蒙注。窦息,字灵长(考《述书赋》之末窦蒙之文,称“吾第四弟尚辇君,子灵长翰墨,厕张、王……”,其字似应为“子灵”,更兼其兄窦蒙字为“子全”,故存疑),扶风(今陕西扶风)人。曾官至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窦息“文章凌班、马”,“词藻雄赡,草隶精深”,“学究天人,才通诂训”,平生著碑志、诗篇、赋颂、章表,十余万言,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天宝年间所献的《大同赋》、《三殿蹴鞠赋》,晚年又著《述书赋》,且尝书唐茅山三洞景照法师韦公碑。《述书赋》共分上、下两卷,凡七千六百四十言。其上卷所述自上古至南北朝间之书体流变及能书之人;下卷则述自唐代高祖、太宗、武后、睿宗至唐明皇以下,终止于其兄窦蒙及刘秦之妹。是书约成于天宝中,首尾共历十三代,凡一百九十八人。篇末系以徐僧权等八人署证,有太平公主等十一家印记,征求有宝玩之人韦述等二十六人,有利通贸易类人穆韦等八人。《述书赋》品题叙述,皆极精核,注文尤其典雅,要言不支。其“印记”一章,兼将画印模于句下,以至成为朱存理《铁纲珊瑚》、张丑《清河书画舫》之真迹之祖。故张彦远《法书要录》称赞窦息作《述书赋》“精审旨要,详辨秘议”。历史上一度怀疑《述书赋》为窦息之兄窦蒙所著,但考证书中如“家兄蒙,字子全,司议郎安南都护”句,又似窦息自注自书,但单文孤证,仍存旧论。《述书赋》详于古今书人,与孙过庭旨在阐释书学门径之《书谱》相得益彰,并驾书坛,是我国书法发展史上一部重要书史著作。有《法书要录》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嘉靖乙酉刊本等。

猜你喜欢

  • 唐石经图考

    不分卷(香簃刻本)。清魏锡曾撰。唐石经自唐开成二年创立以来,屡遭天灾人祸。碑虽幸存,但字多破损,并且经常遭到椎拓。此书特就墨本完备者图之。卷首自识,谓较王昶《金石萃编》,除字数、年月之外,还增加了最后

  • 献县志

    ①八卷。清刘征廉修,郑大纲纂。刘征廉,字季顽,江西太和人,曾任献县知县。郑大纲,南和人,曾任献县儒学训导。康熙十年(1671)刘征廉任献县知县,十一年檄修通志,刘征廉遂参考明万历献县志,成书八卷。康熙

  • 曲录

    六卷。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自1907年起,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

  • 西溪百咏

    二卷。明释大善撰。大善,号虚闻道人,其始末未详。以其诗考之,当为崇祯初人。西溪在武林西北钦贤乡,宋高宗曾欲都其地,后卜迁凤凰山。在南渡时,佛寺建筑很多。宋人旧有《西溪百咏》。是集为追咏古迹之作,每题七

  • 平斋词

    一卷。宋洪咨夔(1176-1236)撰。洪咨夔字舜俞,号平斋,于潜(浙江临安,今杭州)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历任成都通判、监察御史、端明殿学士。《宋史》有传。著有《平斋文集》等。本书由明末藏书

  • 博爱心鉴

    见《痘疹博爱心鉴》。

  • 隶篇

    十五卷,续十五卷,再续十五卷。清翟云升(生卒年不详)撰。云升字文泉,又字舜堂,掖县(今属山东)人。桂馥弟子,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国子监助教。是书采取汉魏以来金石砖瓦等器物上的隶字,各依其偏旁,

  • 通鉴博论

    三卷,明宁王朱权(1378-1448)撰。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31年)封于大宁,后来又改封到南昌。朱权年轻时颇为骄恣,到晚年深自韬晦,对释老之学尤为精通,在戏曲、历史方面

  • 左传抄评

    残本二卷。明穆文熙(1528-1591)批辑。文熙字敬止,号少春,东明(今属山东省)人,嘉靖时进士,官至魏郡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副使。此书现存高丽刊本,可惜首尾都已残阙,今存仅第七、八两卷。据清代学

  • 论语谶

    八卷。清马国翰(1794-1857)辑。国翰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今济南东郊)人。清文献学家、藏书家、目录学者。梁《七录》有《论语谶》八卷,宋均注,《隋志》时已亡。而《唐志》有宋均注《论语纬》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