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郑氏丧服变除

郑氏丧服变除

一卷。汉郑玄(详见《周易注》)撰,清马国翰辑。是编如父为长子,不徒跣,不歠粥,与戴德《丧服变除》相合。臣为君,不笄纚,不徒跣,与戴称笄纚不同。妻为夫妾为君,不徒跣,不极上衽,与戴称扱上衽异。子为父斩极,既袭布深衣,扱上衽,与戴称扱上衽后言袭深衣不同。考察礼文,凡是相合者都很正确,其不同者都是郑玄正确而戴德错误。黄以周的《礼说》略有《丧服变除》条,说得极其详细,可以参证。此本既然根据《通典》所载辑录,又根据《礼记注疏》摭入五则,不能肯定其一定是郑氏《变除》文。二十五月大祥二句,《檀弓》孟献子禫孔疏,认为郑氏依用戴氏文。二十八月乐作,疏引《丧大记》、《间传》互相分辨,不但不言郑氏文,而且不言戴氏文。礼既祥白履无絇二句,《檀弓》既祥而丝履组缨疏,认为上句为戴氏文,下句为《玉藻》文,则很清楚不是郑氏《变除》。假使自用其文,不可能辄称为礼。如果象马氏此条,那么凡是三礼注之涉及丧服丧礼丧祭者,都可能看作《变除》文了。虽然《变除》文未必与注乖异,而别无见文,乌容悬断。释禫之礼等等。《杂记》祥主人之除也疏,认为去衣黄裳,及既祭乃服禫服,朝服綅冠为戴氏文,那么,郑氏此注,不过是依据戴氏《变除》来解说其义,其解说当然不能是郑氏《变除》。黑经白纬日纤,旧说认为纤冠就是采缨,《间传》疏以上句为戴氏文。案:这也是郑依用戴氏文。下引旧说,大概以广异闻。其意本来主张黑经白纬之义,因而把戴义列举在前面。下文云纤或作綅。可见,旧说是根据或本为义。考察《史记·孝文纪》纤七日,《集解》引用应劭说“纤者禫也”,此与记文禫而纤相合。《说文》系部綅绛线也。此与旧说条缨意义相近。《玉篇》纤细也,綅线也,缝线也,黑经百纬也。《广韵》二十侵有綅字,引《诗》贝胄朱綅。二十四盐有綅字,日黑经白纬。这都是两义并列。即本记注,实则黑经白纬。缁于既祥之缟,而异于吉冠之玄。郑从戴义最得。其朝服綅冠,綅是纤的假借字,初不谓采缨。所有这些都与郑氏《变除》无关。国翰序中说到:“《正义》每于《变除》,引郑以为依用。”这也是佚说,未免有点捕风捉影。然而,这是辑本之牵合,如果是郑氏本文,当然悬诸日月而不刊尔。此书有玉函山房本。

猜你喜欢

  • 东莱诗集

    二十卷。宋吕本中(1084-1145)撰。吕本中原名大中,字居仁,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云著之曾孙,人称东莱先生。绍兴进士,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因忤秦桧被罢官,后提举太平观。卒赐谥文清。其诗法出

  • 钦定词谱

    四十卷。本书系康熙五十四年(1715)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钦定。词起源于唐而大盛于宋,但唐、宋两代皆无词谱;因为当日之词,犹今日里巷之歌,人人解其音律,能自制腔,无须于谱。其或新声独造,为世所传,如霓

  • 周易图说述

    四卷。清王宏撰著。宏撰字无畏,一号山史,陕西华阴人,监生,康熙时中举未赴。作者工书善文,精于金石之学,著有《华山志》、《砥斋集》等。此书共四卷,第一卷先言易之本义,作者认为易字本诂为卜筮,简易、不易、

  • 岁寒居答问

    二卷,《附录》一卷。清孙奇逢(见《理学传心纂要》)撰。孙奇逢之学主于明体达用,宗旨出于姚江,而变以笃实,化以和平,兼采程朱之学,以弥补其阙失。意为调合朱熹和陆九渊两派的分歧。此书皆录作者和朋友间的问答

  • 革朝遗忠录

    二卷。明郁衮(生卒不详)撰。郁衮,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正德前后(1506~1521)人,生平事迹不详。《革朝遗忠录》采录明惠帝时“靖难之役”中死难诸臣160人,并各为之作传。而附录一卷则列降燕

  • 今文尚书说

    一卷。汉欧阳生撰,清王谟辑。王谟字仁圃,一字汝上,江西金溪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官至建昌教授。仰慕郑樵、马端临之学,有志撰述,纂集《增订汉魏丛书》八十六种,《江右考古录》、《

  • 庄简集

    十八卷。宋李光(1078-1159)撰。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调开化令,有政绩。历太常博士,迁司封。因论士大夫佞谀成风,得罪王黼,贬阳朔县。高宗时,擢吏部

  • 孔子世家补

    十二卷。宋欧阳士秀撰。欧阳士秀,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成于宋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主要是据《皇极经世》以驳《史记·孔子世家》之误。其自序云:“虑夫事之精粗、隐显、大小、本

  • 过庭私录

    七卷,《外集》一卷。明吴鼎(约1531前后在世)撰。吴鼎,字维新,号泉亭,自号支离子,钱塘(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著有《过庭私录》。本书为其仲子吴遵

  • 吴门耆旧记

    一卷。清顾承(生卒年不详)撰。承字燕谋,号醉经,长洲(今属苏州市)布衣。治诗、古文,尤长于易学。年八十仍为童子师。该书记其所熟识的学士画人,为文古朴淡雅。现有道光十七年(1837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