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汗出

产后汗出

病证名。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产后汗出不止。由劳伤脾,惊伤心,怒伤肝,患此三者,不宜即加敛汗之药,但令神安则汗自止。且血块作痛,芪术未可遽加。凡产毕,先服生化汤两帖,以消块,继服调卫止汗汤(黄芪麻黄根当归桂枝、炙草、枣)。若倦甚而濈濈然汗出,形色俱脱,乃亡阳汗脱也。难拘常法,从权以参芪调卫(人参、炙芪、麻黄根、当归、桂枝、防风)救急。待产母稍有精神,又减参芪以除块痛。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项强口噤,牙禁发搐,类伤寒痉症者,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汗虽有自汗盗汗之分,治当兼理血分药品,并宜加味生化汤。余方俱非产后盗汗所宜。若服参芪大剂,汗多不止,及头面汗出不止,腰足青色者不治。”若汗出不止,真阳已衰,卫外之阳不固,方内宜加附子枣仁、炒野术、牡蛎粉等。

猜你喜欢

  • 产后遗尿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多因产后肾虚不固,开合失职;气血虚弱,气不能约束或产伤膀胱所致。症见尿遗下不禁。肾虚不固者,兼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治宜益肾固摄,方用肾气丸合桑螵蛸散;气血虚弱者,兼见倦怠乏

  • 左壳

    见《中药志》。为牡蛎之别名,详该条。

  • 阳气

    与阴气相对。泛指事物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之一。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功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

  • 方药备考

    见医述条。

  • 兰香

    见《齐民要术》。为罗勒之别名,详该条。

  • 半身不遂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半身不遂痧》:“心主血,痧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发昏也。若痧之慢者,冲激迟缓,未逆于心,留滞经络,或在于右,或在于左,为半身疼痛,或麻痹不仁。如此半身不遂,总因痧毒之遗

  • 下极

    人体部位名。①指会阴深部。《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滑伯仁注“纂内深处为下极”。②指长强穴。杨玄操注:“下极者,长强也。”③张介宾:“下极,两阴之间,屏翳处也。”即会阴穴部位。④指

  • 脏寒腹胀

    证名。指阳虚受寒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脏寒腹胀之症,四肢常冷,小腹胀急,冷硬如冰,小便清利,大便时泻,不思饮食,唇口色白,言语轻微,《内经》所云正水,即脏寒生满病之症也。”多因真阳素虚,脏气

  • 锉刀草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笔筒草之别名,详该条。

  • 六醴斋医书十种

    丛书名。清·程永培辑。刊于1794年。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漫录》和《慎柔五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