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之一。以细竹管(箭竿)或苇管一端轻轻插入耳中,另端置炷施灸。《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用治口眼歪斜、耳疾等。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又名训疽。指发于指端和手心、足心及心窝部的瘭疽。证治见瘭疽条。
见罗应章《经验医库·溲淋》。因淋症日久,虽溲行艰涩而不觉痛的病症。多因骨髓精血俱虚,心肾不交,心气下陷而成。症见小便滴沥不绝,臭气难闻,尿出不痛,脉弱无力。宜用威喜丸。参见淋条。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厚朴(姜制)、半夏(制)、陈皮、荆芥穗、砂仁各12克,炒苍术、桔梗、黄连、藿香叶、炒麦芽、天花粉、枳壳(麸炒)、甘草、大黄、木通各9克,木香、朱砂、冰片各6克,山楂
指五行在医学应用,发展为一种中医的学术理论。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基本内容:①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
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忧恚无言》篇。又名小舌、蒂丁、蒂中、喉花、蒂中、帝中、帝钟。为口腔内软腭游离缘之向下突出者,张口作“啊”音即可见。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
脉象。来迟去疾之脉。为内邪有余,表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妇女的阴道外口。又称阴户。《景岳全书·妇人规》:“产门不闭,由阴气大虚,不能收摄。”
【介绍】:宋代医官。陈州(今河南淮阳)人。以善画墨竹闻名,兼通医学,为医学助教。
①即脂瘤。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二。详该条。②指生于面部的胶瘤。见《儒门事亲》卷八。详胶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