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别名循际、长平、循脊、循元。位于脐中旁开2.5寸处。主治泄痢,纳呆,消化不良,四肢乏力,多汗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八纲之一。指邪入脏腑,血脉,骨髓等所出现的症候。《景岳全书·传忠录》:“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万病回春·伤寒总论》:“病
【生卒】:十九世纪中叶【介绍】:清末医生。江苏上元人。业儒兼通医,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南京)后,在内医场斐成主持下,以民间药物治疗东王杨秀清属下军内的疫病,有效果;并曾随李俊良等医生为东王杨秀清
病证名。小儿突然发惊、啼哭,形气欲脱者,多由小儿气怯,猝见生人,异物,或闻大声巨响,以致精神闷乱,气逆痰聚而致。治以镇惊安神为主,如秘旨安神丸。
病证名。出《甲乙经》。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胶样的赤色粘液。参见赤带条。
见郑氏彤园医书四种条。
流痰病的一种。见《医门补要》卷中。多发于儿童。起病胸前逐渐高凸,按之发硬,皮色不变,状如鸡胸,伴有咳嗽、气喘、潮热、盗汗、消瘦等症;久则溃流稀脓,易成瘘管,日久难愈。相当于胸骨结核。治宜服补肺养阴汤加
药物学著作。3卷。清·张志聪撰,高世拭辑。刊于1767年。本书主要根据五运六气学说注释《神农本草经》。全书收录《本经》药247种,其他药物52种,共299种。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先录《本经
指三焦。因其有疏通水道的作用,故名。《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参见三焦主决渎条。
下法之一。是用于里热实证的治法。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潮热谵语、口干作渴、舌苔焦黄、脉滑数有力,或饮食积滞、积水等。所用药物多属苦寒,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