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与“腧”、“输”通,指腧穴。《素问·金匮真言论》:“俞在颈项。”又专指背俞穴。
与“腧”、“输”通,指腧穴。《素问·金匮真言论》:“俞在颈项。”又专指背俞穴。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多由肝胃毒火上冲所致。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治宜解毒消肿。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医话著作。丁福保编,刊于1910年。本书汇辑作者历年所集之医话、医学史料。包括外国传教士在华行医事迹、近代早期医学考试、近代第一位西医黄宽事迹、北里柴三郎信函等,均为研究近代医史之珍贵资料。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山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主气之第四气。为太阴湿土之气,主秋分前60日又87.5刻。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参见主气条。
病名。见佚名《抄本眼科》。即风火眼。详该条。
见《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为马尿泡之别名,详该条。
综合性医书。6卷。明·孙文胤撰。刊于1636年。卷1阐述先天脉镜(专谈脉形),调摄养生,灵兰秘典(主要是脏象图说及各脏用药治法等);卷2~6分别介绍伤寒、温病、温疫、内科杂病、妇人、小儿、外科、五官、
病证名。《赤水玄珠》卷三:“感寒咽闭不能咽。”即喉闭。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SJ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颅囟。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耳鸣、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