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药
唐代太医署一种官职的名称,只设1名。
唐代太医署一种官职的名称,只设1名。
又称咀片。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片、丝、块、段等形状,便于煎汤饮服。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黄练芽之别名,详该条。
十二剂之一。用寒凉药物组成,具有治疗热证作用的方剂。参见寒能制热条。
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本书是对赵献可《医贯》一书所作的书评,采用引录或节录原文,逐段加批的形式,对该书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的理论、治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作者指出当时医界中存在的拘泥于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筋骨疼痛痧》:“筋骨疼痛,多延蔓终身,治此者,或风,或湿,或气阻、血凝,或流痰、流火,如此而已,然有效,有不效,或为痧暗相缠,令人莫识,此痧甚慢,不可不知也。”治宜放痧,方用圆红
病证名。见《异授眼科》。即目眶岁久赤烂。详该条。
针刺和艾灸的合称。《素问·疏五过论》:“刺灸砭石毒药所主。”
病名,一名冒寒,亦称四时感冒。外受风寒之轻者。《通俗伤寒论·伤寒本证》:“小伤寒,一名冒寒,通称四时感冒。如冒风感寒之类,皆属此病。【因】四时偶感寒气,或因贪凉冒风。【证】肌肤紧缩,皮毛粟起,头痛怕风
出《本草图经》。为食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四块瓦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