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别之一。出《灵枢·经别》。即足阳明经别,见该条。
病名。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齿衄。详该条。
病名。即痧证。又称痧胀、痧秽。《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
出《本草经集注》。即桃茎白皮,详该条。
病名。出《脉经》。指崩下之血为青色者,临床极少见。治疗参见血崩条。
【介绍】:唐代医生。籍贯不详。撰有《医苑》1卷,已佚。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即白虎证似痫。详该条。
即阴疮。详该条。
病名。见《原机启微》。即胬肉攀睛。详该条。
流注病的一种。见《外科枢要》卷二。因脾虚气弱、湿痰内阻,复感邪毒,流溢于营卫肌肉之间所致。《疡医大全》卷二十九:“湿痰流注初起肿痛无头,皮色不变,久而不治,则发热作脓。”溃后脓液稀白,脓尽渐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