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消

内消

①病证名。①消渴病之一。《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消者,食物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参下消条。②指强中症。《张氏医通·杂门》:“肾消之病,古曰强中,又谓内消。”详强中条。②治疗方法之一。是运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尚未化脓的肿疡得到消散。如有表证者须解表;里实者须通里热毒蕴结者须清热解毒寒邪凝聚者须温通;湿邪阻滞者须祛湿;有气滞者须行气;有血瘀者须行瘀和营等。如疮已形成,则不宜使用本法,以免毒散不收,损伤气血,致使肿疡破溃难以收口。

猜你喜欢

  • 医权初编

    医论。医案著作。2卷。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条。下卷医案78则。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

  • 杏叶沙参

    见《救荒本草》。为荠苨之别名,详该条。

  • 舌痿

    病证名。出《灵枢·经脉》。脾主肌肉,舌以肌肉为本,脾衰则舌痿。或因阴液耗损,筋脉失养所致。新病舌干红而痿,是热灼阴伤;久病舌绛而痿,是阴亏已极;久病舌淡白而痿,是气血俱虚。症见舌短缩而痿,肌肉软。治宜

  • 真脏色

    五脏精气败露的颜色。其色显而不泽,枯槁无华。《素问·五脏生成》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始”、“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是真脏色的出现,显示内脏有较严重的疾病。例如黄色,若面目全身

  • 心移热于小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甚或尿血。舌尖红,苔黄或白而干,脉数。治宜导赤清心。

  • 逆注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温溜,见该条。

  • 卫强营弱

    见营卫不和条。

  • 阴刺

    古刺法。十二节刺之一。《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指左右配穴的刺法。用于治疗寒厥,如下肢寒厥,可针刺两侧足内踝后少阴经穴。

  • 邹福

    【介绍】:明代医家。字鲁济。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精于医术,在当地闻名,曾集有《经验良方》10卷,已佚。

  • 胎前气喘

    病证名。见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喘。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