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脚气的古称。《济生方·脚气》:“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曰缓风,宋齐之后谓之脚气,其名虽不同,其实一也。”详脚气条。
病证名。见《真青囊》卷二。即喉间溃烂。详该条。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引朱南山方。金银花炭、白术、黄芩、连翘各6克,大黄炭2.4克,板蓝根15克,赤芍药、鸡内金各9克,陈皮3克。水煎服。功能清热解毒,化湿消滞。治噤口疫痢,腹痛下痢脓血,口渴烦躁,
病证名。即白喉。清乾隆年间发现白喉病之初,无一定名称,常以患处发白而名之。故“喉间发白症”一词曾作为当时白喉之病名。对此,《重楼玉钥》卷上云:“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一经
书名。3卷。宋·朱端章撰。刊于1184年左右。本书收录临床常用方约300首。原书内容有所佚失,现仅存卷上,内有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医方84首。
消法和补法同时并用的方法。一般用于虚实并见的证候。如心下痞满、饮食不振、神气怠倦、大便不畅,用枳实消痞丸。
民族医书。罗秉芬等编译。全书收载编号为P.T.1057号、P.T.127号、P.T.1044号和India Office56卷57号的四篇吐蕃时期藏文藏医学文献。其中两篇是医方汇编,另两篇介绍火灸疗法
病证名。亦称大衄。指鼻大量出血并见口、耳一齐出血。《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耳鼻皆出血,故云鼻大衄也。”多因劳伤过度,府藏生热,热乘血气而致。用远志汤、苦参汤、牡蛎散(见《圣济
《素问》篇名。方,比较的意思;盛衰,从比较而来,故名。本篇主要讨论阴阳盛衰逆从的道理,并从年龄、季节等方面来说明人身阴阳逆从的变化。方中还认为产生各种梦境是由于五脏虚实的变化而致阴虚阳亢的现象。同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