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气利湿
即温阳利湿,详该条。
即温阳利湿,详该条。
出《蜀本草》。为槐耳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徐润之《最新三字达生续编》。即妇女前阴肿胀。参见阴户肿痛条。
【介绍】:唐代眼科医生。同州(今陕西大荔)人。祖、父均以精针拨白内障术名世。公元837年治杜眼病,诊断为白内障,谓须年后,脂老硬如白玉时始可手术。至至,法以针旁入白睛穴上,斜拨去之,如蜡塞管,蜡去管明
病名。一名风寒夹痰。《全生集·审证问因察形正名》:“若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胸胁体痛,左脉紧盛,右脉洪滑,或六脉沉伏者,则知是夹痰伤寒也。”“其证喘咳身热,恶寒头痛,骨节痛,即是夹痰伤寒,必以
见《岭南草药志》。为黑面神之别名,详该条。
①(néng)。效能、功能、性能。《景岳全书》:“本草所注,又概言其能。”②音耐(nài)。古通耐。耐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夏不能冬。”《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以厚药。”③(tài)
见《常用中草药配方》。为紫葳茎叶之别名,详该条。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大枣二斤,金银花、当归身各一两,甘草三钱,僵蚕、白芷、乳香、五倍子、黄芪各五钱。水煎,分四至五次服,吃枣。治疮毒日久,疮重体虚者。
病名。《咽喉脉证通论》:“风热积于胸膈或酒色郁怒所致。其状喉上下左右红紫肿痛,或帝丁焦黑腐烂,颈项浮肿,痰涎壅塞,声响如潮,气急发喘,眼目直视,额上有汗如珠,身汗如雨,或泄泻清水,四肢厥冷,或腰胁疼痛
【生卒】:688~763【介绍】:唐代名僧、医家。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长安元年(701年)出家,707年到长安深造。他对医学钻研,特别长于中药鉴别、炮制。743年接受日本留学僧人的邀请,决定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