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厉痈

厉痈

病名。出《灵枢·痈疽》。又名厉疽。多由足三阳经湿热下注足三阴经亏损所致。发于足旁小趾之侧。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若初起局部色黯,痛不显,不易成脓,或溃破清稀,属阴气凝结,为逆证,较难治。初宜服仙方活命饮消之,外用隔蒜灸;将溃宜服人参养荣汤桂附地黄丸等,以壮脾补肾滋水,外用桑柴烘法,以行壅滞助阳气。溃则治同敦疽

猜你喜欢

  • 萤火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丹初发由髂部上延至肋下或髆转至胁者。治宜赤小豆一合,硝石半两,寒水石一分,研为细散,以冷水调下半钱,每日三次服,以小儿大小可酌情增减。外治以灶中黄土一合,

  • 固摄

    即收涩法。用于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治法。如自汗盗汗用敛汗固表法;久嗽虚喘用敛肺止咳法;下痢日久用涩肠止泻法;精关不固用固肾涩精法;崩中漏下用固崩止漏法等。

  • 猪甲散

    《疡医大全》卷二十三方。猪悬蹄甲一个。为末,每服二钱,空腹米汤送下。治痔疮。

  • 潘本初

    【介绍】:见潘文源条。

  • 小儿发痧

    病证名,见《寿世保元》卷八。小儿寒邪外束,气血内郁,引起发痧。其症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懈怠,饮食不思,容颜惨楚。如腹痛而手足冷者为阴痧;腹痛而手足温者为阳痧。治宜开通腠理,宣畅气血。用热水蘸搭臂膊

  • 风喘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喘》。指感受风邪,肺气胀逆所致的气喘。治宜祛风宣肺为主,如金沸草散、麻黄杏仁饮等方。参见风寒喘、风寒喘逆等条。

  • 澄茄根

    见《四川中药志》。为豆豉姜之别名,详该条。

  • 玉海

    即膀胱。详该条。

  • 刀伤药

    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地桃花之别名,详该条。

  • 舒筋三圣散

    见《张氏医通》卷十三。即舒筋散,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