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黑水者,其根起于肾,其状先从足肤肿。”参见十水条。
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详久咳条。
见《草药手册》。为地锦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门法律》卷六。即茵陈四逆汤,见该条。
【介绍】:元代医生。生平不详。和赵大中合撰《订补风科集验方》二十八卷。
出《吴普本草》。为石菖蒲之别名,详该条。
出《陶隐居登真隐诀》。即牡荆沥,详该条。
五臭之一,焦为火臭,入通于心,故为心之臭。《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其臭焦。”临床上病人厌恶焦臭或自觉口有焦苦气味,常是火热内结,津液受损的病征,如《难经》谓:“故知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钩吻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杂症会心录》卷下:“肿腮一症,是疫病,非伤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风热也。……为疫病之最轻者。其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浮数,耳之前后作肿痛,隐隐有红色。”临床治疗,体实者可用甘桔汤加牛蒡、丹皮、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