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仙
【介绍】:
见吕夔条。
【介绍】:
见吕夔条。
病名。①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②指虚劳的七种病证。①指阴寒、阴萎、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见《诸病源候论
出《雷公炮炙论》。即天葵,详该条。
舌尖白苔,舌根灰黑而舌中质红的舌象。若黑苔不多而润,舌不甚红,多为脾虚有湿;若舌根黑多而干,舌质较红,多为胃热炽盛,肠已燥结(见《伤寒舌鉴》)。脾虚有湿当健脾利湿;胃热、大便燥结者,宜清胃润肠。
见《云南中草药》。为马尾连之别名,详该条。
五治法之一,亦是八法之一。即和法。具有调和、和解、缓和等作用。对不适宜于汗、吐、下的病证,则采用和法。又如轻微的寒证或热证,用轻剂的温药或凉药和之,使其气血调顺则微邪自去,也属和法。和之不已,再用取法
病名。《喉科心法》:“小舌(即悬雍垂)忽变白色,其舌下垂,痿软而大,吞咽作哽,呼吸觉气闷不利,初则干饭难下,继则糜粥亦觉梗格,由酒客伤中,胃气惫败,或杨梅广疮余毒而成。”参见帝钟风、杨梅疮、悬旗风等条
药物发泡灸法之一种。见《本草纲目》卷十七。其法用新鲜毛茛茎叶捣烂,敷贴有关穴位使之起泡。敷贴时间约1~2小时,以局部起泡为度。适用于疟疾,黄疸等。
病名。多由疠风邪毒袭胃所致。症见牙龈溃烂、疼痛。若齿牙恶热喜寒者,属胃火,治宜清胃散加减;若喜热恶寒者,属胃虚,宜补中益气汤加减。
即宿滞。《诸病源候论·宿食不消候》:“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气既弱,故不能磨之,则经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胀气急,噫气醋臭,时复憎寒壮热是也,或头痛如
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古人认为“虚里与寸口相应”,故诊虚里的动气与寸口切脉同义。王孟英认为“小儿脉候难凭,惟揣虚里穴,确有可据。”《柳州医话》:“凡治小儿不论诸证,宜先揣虚里穴,若跳动甚者不可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