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名《金兰循经取穴图解》。1卷。元·忽公泰著,其子光济诠次。刊于1303年。《针灸聚英》称此书“首绘脏府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原书已佚。其内容保
证名。指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的眩晕。《证治汇补·肾虚眩晕》:“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医略六书·眩晕》
症名。见《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又名疰夏,一作注夏。《证治准绳·杂病》:“痿发于夏,俗名注夏。”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阴气不足,感受暑令湿热之气所致。症见倦怠、四肢不举、赢瘦、不能食等。治当清暑益气
古病名。指痰水积聚胸膈而结实不消者。《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痰水积聚,在于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否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一名膈痰。参见膈痰、痰证条。
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冰翳。其障“如冰冻坚实,傍观透于瞳神内”(《张氏医通》卷八)。属圆翳内障范围,详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鸡屎藤之别名,详该条。
器械名。《外科正宗》卷四:“喉针长六寸,细柄扁头,锋尖,刺喉脓血者皆善。”
病名。系指水湿入于耳中,耳内肿痛致使听力减退者。《医学入门》:“湿聋,因雨水浸渍,必内肿痛。”或湿邪内蒸上蒙。症见耳内肿痛,内有呜呜水声,听力减退。治宜以凉膈散加减。参见耳聋条。
病名。《咽喉经验秘传》:“连环疳口风自舌下起小泡,初起一个,又起一个,甚至三五七八个连珠生起。”多由心火上冲所致。治宜清心解毒。可选用导赤散、泻心汤等加减。参见连珠喉风条。
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治卒吐逆方,灸乳下一寸,七壮即愈。”又《千金要方》:“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名乳下。位于乳头直下一寸处。主治腹痛腹胀,胸胁疼痛,乳肿少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