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豆
见《分类草药性》。即刀豆,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即刀豆,详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因湿热蕴结下焦而成。主症为小便短、数、热、赤、涩、痛,并可伴有寒热,腰痛,小腹拘急胀痛,烦渴等,甚者尿出有血。治宜清热利湿为主。常用瞿麦汤、八正散、导赤散、五淋散等方
见《喉痧至论》。书中总结既往方书治疗烂喉丹痧的经验为四要法。包括:所刺以泄毒;漱喉以去痰;刮后颈以散毒;通大便以泄火。
病名。多因痧后余毒未清致齿烂龈腐而臭者。即走马牙疳。详该条。
出《本草图经》。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指形体健康无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君王众庶,尽欲全形。”
病名。《诸病源候论·水蛊候》:“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即水鼓。详该条及蛊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即益母草,详该条。
五迟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小儿二、三岁一般能说简单的语言,到四、五岁还不能说话者为语迟。言为心之声,肾脉系舌本,小儿先天肾虚,心气不和,为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由后天脾胃亏损,津气不能上荣所致
病名。生于踝部的流痰。证治参见流痰条。
古病名。即湿脚气。见《医门补要》卷中。详湿脚气条。